这句诗源自一个典故。慧能在五祖门下参禅,却一直不受重视,可是他仍旧勤恳的挑水做工,悟道参禅。
后来有一天,五祖想在寺中选一个人,能够将衣钵传给他。于是他让重弟子将悟道的感受写下来。后来他的大弟子神秀写了一首诗: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树是五祖参禅悟道的地方,但是菩提树根并不是普通的树根,而且一种叫做贝叶粽的树籽,佛家将菩提根看做是圣物。
而明镜台就是古时用的梳妆台。神秀说心是梳妆台,要及时去擦拭,才不会被尘埃沾染。
但是慧能却了一首诗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觉得,菩提是圣物,不是树。而明镜也不是台。既然一切都是虚空,又哪里会有尘埃呢?
其实慧能是已经大彻大悟的人。他真正的明白了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
真正超脱的人是不会染上尘埃的。如果能够染上尘埃的人,也就是心里还不能完全放下的人。真正的禅机就是达到无我的境界。
《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观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讲的也是这种万物皆空的道理。
五祖看到了慧能的慧根,便将衣钵传给了他。
我的回答是这样:佛家讲究的是万物皆空,所有的事情都是因果关系。“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从神秀和慧能的偈子引申出来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宗教大师们对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释,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发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脑,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脑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的,无生死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萨心,涅槃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直至成佛。这也就是六祖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很高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这是我的回答。
佛祖问,徒弟答: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佛祖回:菩提亦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处应该有很多人知道。自不赘述。
我想,这一答一回,反映出来的是修行的佛和人的两种境界。
在人们心中,有修为有道行的人,他们“潜心向善”能够“克己复礼”,压制自己的欲念、邪念。以此总是提醒自己“时常勤拂拭”别让坏习惯沾身。按理说,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已经算是“正果”匪浅。
那么,佛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
佛说:我佛没有了物质欲念,心也并不是清如明镜。四大皆空,灰尘——往哪儿沾啊!喏,这是何等境界!
欲和求需要克制,无欲无求就不需要克制了。这就是“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惹处尘埃。
是禅宗六祖知名悟佛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中的后两句,以对应神秀(后成为北禅祖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被五祖弘忍确认为修为更胜筹而传衣钵,
菩提本无树
相传佛祖在菩提树下顿悟,不然佛与菩树无关系,故佛家常称佛法道场为菩提。
明镜亦非台,
禅宗讲究无所住而生见心。如果将观照自心清净的那面明镜子,固定在镜台上,怎能全面见得自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是觉悟众生,众生是末觉悟佛,只要明心见性,自觉归空,就能了即痴迷业障而觉悟了!
佛是觉悟的人,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正确的方法使自己觉悟。六祖慧能闻《金刚经》而开悟,并修以《菩提诗》为标至而觉悟,开创南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作的偈,非常有名。
与另一首偈对应,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扶拭,莫使惹尘埃。这首主要偏向修行功夫,讲修行需要时时反观虚妄的污染心,让其清净下来。
第一首,重点在直指人心,彻见本心,说明众生自性清净无污染,本来无一物,这是心的体性、空性,是佛法的根本。离此清净心,佛法就建立不起来,也是宇宙与生命依存的根本。此心是虚空如来藏,也叫真如。每个众生的这个心都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体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用心观,而不是眼观。眼睛能看到的都有具体的事物,而心可以看到一切本来空,宇宙生命都是这个空性的作用与表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然出自六祖慧能大师,说是学佛之人明心见性的境界!
但是我们世间也有句话,叫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大家觉得是不是有相同的意思?
还有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树若不动,风又奈何?
所以,本来无一物,是你的心不受外在的境界去左右,动摇,那风吹就吹呗,你不随着风跑就行,那别人难听的话说就说呗,我心情一直都好。范仲淹也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个意思!
当你不受外面的影响,那外面有没有还重要吗?外在的一切都不能对我起作用,那么我就是无视他的存在,我当然可以说没有了,那不就是本来无一物嘛。
我们左右不了别人对我们做什么,但是我们能做到不受他影响情绪,破坏心情,怀疑理想,放弃追求!
于是想起了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佛的境界,佛性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一法不立,一丝不挂,尽虚空,遍法界。虽然九法界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佛性是一样的,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但是,佛和众生不一样的,众生有无明啊!有无明就有染着,就有因缘果报,还是要流浪生死,这句话其实是禅宗的立意,禅宗认为我们众生本来就是佛,哪里能有染着呢?金刚经是禅宗圭臬,而金刚经又是说空的,殊不知尘埃也是佛性啊,世间万物莫不是从佛性中变现的,万法具是佛法,都是佛性的妙用,这句话是说空的,不是佛法的全部,佛法是因病与药,说空,说有,说扁,说圆,都是如来佛祖的方便之说,要了解如来真实意,还是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
汉传佛教禅宗教派,自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惠能;北宗主张“渐悟”,南宗主张“顿悟”。
“悟空问答”所出题目:“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和尚,最有名的揭语的后面两句;正因为惠能的这四句名揭,对禅宗佛学的大彻大悟,才令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钵传与惠能。
禅宗主张“顿悟”成佛,佛教的“四大皆空”并非什么也沒有?那是佛门的顿悟。惠能大和尚有名的揭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对“四大皆空”最经典的诠释。
佛学博大精深,讲究一个“悟”字,突出一个“空”字;佛门哲学的精妙之处,就在似悟非悟之间,似懂非懂之间。我等凡夫俗子,也只能领会其皮毛,不能悟其精髓也。
二句实际就是“万物无自身性”究竟真理的阐述。
那何是“事物有自身性”呢?---我们说甲物时,甲物必有自身,否则就无法谈论甲物了,没法张口了。言某人时某人也必有自身,对不对?朋友们,我们就是这种观念、这种心理,这就是自身性之见。
也就是指“事物有内在规定性、确定性”---甲物必有可以区别于乙物的内在规定性,因而可以确定哪个是甲物,哪个不是甲物。我也如此,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和你区别开来,与他区别开来。这就是自身性之见。
也就是指“事物有独立自存性”-----甲物、乙物、丙物。。。。既然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定性、确定性,自然各个事物就不是一个东西了,这样甲物是独立自存的“一”物,乙物是独立自存的“一”物,丙物也是独立自存的“一”物。。。。等等等
朋友们,上面万物“有自身性”之见,是我们凡夫俗子先天性就有的不明观念。
请接着看~~智者善喻,今我也一喻,“无自身性”真理现在可以用你的智慧来观察一下。比如手心与手背。试问哪位能找得到手心与手背的确定分界线呢!如果找不到,那请问如何能确定手心的疆域呢手心手背的处所呢?如果确定不了,我们为何信誓旦旦的说,这里就是手心,那里就是手背呢。如此道理有心人一定要特别三思:我们不过是内心不自觉的假设了一条分界线,请听好,是假设了一条分界线,于是把一部分命名为手心,另一部分命名为手背罢了。这个始作俑者本来是自心,但如果不做深刻反省的话,我们还会真认为确实有能独立存在的手心和手背呢。【实际手心与手背不过是关系中的分别存在,纯粹是人为设定的】。而诸如此类的错谬见地因失于反省,反倒会以独立客观境界身份来蛊惑我们自心,我们的世界观宇宙观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设计完成而不自知。
尘埃,有可见的,有不可见的,灰尘也好,尘土也好,大概都是指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佛家一名言,当然离不开佛系的思想。总的来说还是因果报应的意思。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尘埃来源何处,似乎到今天也讲不清楚。有人说,是风等作用力产生的尘埃呀!也因此有人说黄土高原的泥土是风送来的理论。但当我们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作用力(当然是我们能够感知的那种),我们会惊奇发现,尘埃会产生,且会有积累。这个尘埃来自哪里呢?这似乎与佛系以上的这句话有相背之处。即,即使无一物,也会有尘埃。其实,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们能会知道,宇宙从哪来,地球从哪来,地球上的物件从哪来,人从哪来。那么尘埃从哪来的呢!本人无知,粗浅。但大胆设想,尘埃应由宇宙间静电产生。如果此事为真,地球上泥土由石头风化,植物腐化之说当推翻矣!以此类推,谁建造了地球?怎样形成?是不是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呢?当然,佛系的经典话语不容置疑,但她所指的恐怕是些特定的领域,与科学并不矛盾。仁者见仁,算乱吹吧!
如果没有了我,还有我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认知吗?
所以我才是我们所见所闻,所得所示的根本。
因为有我,才有了角度,立场,观点,利益……有了某种意识聚焦。
当然生命从某种角度看也是某种物质,能量,信息,意识的聚焦,组合,累积,直到这个生命系统崩溃,瓦解,涣散,分解被其他生命体分解,吸收,聚焦,重组……就像我们吃食物一样,把其他生命的物质,能量,信息分解,转化,重组成我们生命体的一部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悄悄的来,轻轻的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血脉相连中,举足轻重,承上启下。但在全人类中无足轻重,在人类历史中也无足轻重,就人类文明在地球历史,宇宙长河里也是无足轻重。
然而正是这许许多多的无足轻重组成了如今这个世界,你认为有用就有用,你认为无用就无用,都不是真理真相。都只能代表你当下,此时此景,你意识的某种聚焦。
当然这都不是目的,想这么多,无非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勘破我执,超越自我,反观自我……
知道和明白这个世界对我和与不好,根源都在于我,改变我,世界就改变……
话说美食除了美食外,关键在于我们的胃口如何。再好的美食,让你天天吃,你也会呕吐的。
而美食之所以是美食,也是我们身体长久进化养成的。
对于苍蝇,它们可能不这么认为。
所以修炼的路从来不止一条,有人去体验百态,有人就用饥饿疗法。
话说一个人是没有能力放下自己从未得到过的东西的。比如,虚荣,骄傲,财富,马屁,爱。欲海无边 回头是岸 只是不到欲海 怎么回头?有所经历,才有所成长,不入轮回便是,不到绝情谷不是痴情人。开悟,不是舍弃一切,而是包容万有。
那么我们来看,没有了自我,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性有弱點和優化:凡是利我的屬於弱點,凡是利他的屬於優點。緣起與自我,分為兩個相,利我的叫我相,利他的叫他相。凡是我相的行為模式都是低效的。凡是他相的行為模式都是高效的。
所謂的正能量就是無我相有他相。所謂的正確的人生方向就是以成就別人為導向。凡是與以上兩條相違背的都是不對的。一般情況下:以我相關有智力沒智慧,以我無關才能呈現智慧。
话说真正能够做大事情的人是能够超越一个所谓的“我有什么,我就干什么的”这样的一种狭隘的小农思想。而是“用天底下的人,天底下的钱,为天底下人做事”,当然自己参与其中,这么样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无我诸,无我执”的心态。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兼济天下,就是和天下的捆绑,天下不倒,你便不会倒。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利益,现金流的人去哪里运气都不会差。
一个国家粮食这个东西便宜,就跟水啊、阳光这些东西一样。平常不值钱。但是,真的给你弄得没有的时候,你就知道它多么重要了。钻石不能吃,但是钻石很贵。阳光、空气、水、米这些东西不怎么值钱,甚至根本就是免费的。但是,最终是可以控制你的。
从另外一个更宏观、更大智慧的角度讲,怎么样让所有人都为了私去努力,而成就了你的更大的公,而你这个更大的公里面,有更大的私呢?
而成的前提是你能够开放,你能够打开你的世界,你得先表达,呈现出来。这一点是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要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和这个世界同生共赢,调频共振,你就有可能聚焦这个世界的力量,为你所用,当然你也为这个世界所用,互相滋养。
做人做事,恋爱,婚姻,国家,人民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