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3万清军,为何能在深夜,轻松屠杀20万太平军?
大家都在玩

3万清军,为何能在深夜,轻松屠杀20万太平军?

共10个回答

  • DDDDing!! DDDDing!!

    1863年12月4日,守苏州的太平军投降。

    此时,苏州城中尚有十余万大军。其中不少是精锐。而且,由于太平军是“有条件投降”,此时他们不但手中拿着武器,还把握着苏州城内许多要害。

    但是,这二十万大军却很快被李鸿章、程学启悉数屠杀!

    李鸿章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在于他利用了人性之恶。

    借刀杀人:利用太平军内部矛盾,屠杀两广士兵

    1863年12月。洋人戈登带来了太平军郜永宽等人的投降条件。

    郜永宽等人承诺,他们愿意投降。他们可以将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生擒献给清军,率城投降。

    他们的条件是:戈登作保,郜永宽等人可保全财富、部队。

    其实,苏浙太平军“诈降”不是一次两次了,李鸿章的部队没少吃亏。

    而此时,郜永宽等人皆非主将,即使郜永宽等人真心投降,城中的太平军也未必不会构成威胁!

    因此,李鸿章必须谨慎的推进受降事宜。

    他将目标先瞄准了抵抗意志最强的两广太平军!

    李鸿章对条件做了一处修改:不要生擒谭绍光,只要见他首级即可!

    李鸿章的这处修改,杀机四伏!

    太平军中,谭绍光等人的两广兵和郜永宽等人的三江两湖兵矛盾很深。

    郜永宽等人要杀谭绍光,就必须同时解决两广太平军!

    12月4日,军事会议上,郜永宽等人杀掉了谭绍光。

    随后,八王宣布:谭绍光已死,队下三江两湖兄弟可以报名免死!

    很快,苏州城中掀起了第一场大屠杀:12月4日晚,清军郑国魁率500兵入城协助郜永宽部屠杀两广太平军,两广太平军悉数被杀,最后只有1000多人成功逃到无锡李秀成部。

    苏州城降。

    擒贼擒王:利用“八王”求权之心,设计杀“八王”

    李鸿章等人入城后,清军在苏州城内仍然是“少数派”。

    12月5日,郜永宽等人或许认为自己“献城有功”,遂提出了附加条件:添二十营、奏保副将一下官职。

    此时,太平军、清军距离很近。一旦李鸿章不答应,很可能会杀将起来!

    显然,八王是想趁机摆李鸿章一道!

    李鸿章遂表示:12月6日正午,宴请八王商议!

    同时,李鸿章暗令程学启提前做好部署:一旦八王被杀,立刻行动,屠杀太平军!

    屠杀,正式开始!

    12月6日正午,郜永宽等人赴宴。李鸿章热情地招待了他们,每人赏洪顶大帽一个。

    就在郜永宽等人松下一口气时,李鸿章突然下令动手!

    八王全部被杀!

    大屠杀:利用太平军群龙无首之机,诱骗屠杀

    为了诱骗太平军放松警惕,清军先是给没人都发放了“号布”(类似免死牌),太平军已有“安居乐土”之心。

    程学启得知李鸿章已杀“八王”,立刻动手!

    程学启带队入城,大呼:“八人诈降已被杀,余不问,谁也不许动,动者皆斩”!

    事发突然,群龙无首的太平军自然不敢乱动。

    程学启部控制了要点后,迅速开始组织对太平军的屠杀!

    当日,至少3万太平军被杀。

    其余太平军或者遣散,或者收编。

    如此,李鸿章完成了对苏州太平军降部的处理,彻底控制了苏州!

    关于这次屠杀,历来争论纷纷,许多人认为李鸿章“杀降不祥“,很不应该。

    其实,李鸿章过去对投降的处理一直都是比较得体的。常熟等地投降后,骆国忠等人也都率部继续随李鸿章作战。

    之所以苏州杀降,或许与当时苏州城内复杂的人心有关。毕竟:当时如果行动不果决,淮军形势将十分危险!而李鸿章已经吃过”诈降“的亏,故十分敏感!

    投降本就需要谨小慎微,各方形势非常微妙,但郜永宽等人却利用兵多,趁机敲竹杠,最终弄巧成挫,可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既贪且愚!

    人性,复杂多变,瞎玩必完。

  • 三水一淼 三水一淼

    1864年7月3万湘军攻克了南京城,随即对城内的太平军进行全面剿杀,但并没有楼主提问所说那样“在一夜之间杀了20万太平军“的情况出现,20万的数据是夸张了。

    1864年7月19日湘军用掘地道埋炸药炸开城墙的方法攻破了南京城,湘军入城后首先的目标是彻底剿杀坚决抵抗的太平军战士,同时在烧杀抢掠的过程中杀了很多的老百姓。总共杀了3万多人。

    太平天国运动前南京城是一个有70万人囗的大城市,但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反复战争,人口巨减,到了1863年只剩下20万人口。1862年湘军完成了对南京城的合围,李秀成无法解城内的粮食问题,2年内被迫放13-14万人出城逃命。到了1864年7月城破之时,南京城内只剩下3万多人,其中1万左右的太平军战士,2万多的老百姓。李秀成在被俘投降后的供词里面也说了:南京城破前夕城内剩下3万多人。湘军入城后,包括李秀成在内的数千太平军突围,其余数千太平军在城内进行巷战,这些太平军大多都是两广籍的骨干战士,他们明白投降也是死路一条,干脆血拼到底。其中有一千多太平军保护幼天王突围成功,其余的基本上战死。

    湘军在屠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屠杀太平军,而且也杀了很多的老百姓。据在场的赵烈文(曾国藩的心腹幕僚)在日记中记载:城破5日之后,仍然是“尸骸塞路,臭不可闻”;又说“计破城后,精壮长毛除抗拒时被斩杀外,其余死者寥寥。大半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纵敌。城上四面缢不老广贼匪不知若干。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者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伤,或十余刀,数十九,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那么,湘军入城后,到底杀了多少人呢?据英人吟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说:大约有3万多人,且大多数都是无辜的男、女、儿童。曾国荃自己称为邀功请赏而虚报数字,但城破后被杀的人当数以万计。

    湘军在南京城破之后能够屠杀城内近万太平军与2万多的老百姓,原因很简单:太平军经过困城之战主力被消耗大半,剩余的一万太平军由于洪秀全之死、幼天王不经事导致群龙无首,破城时造成的心理恐慌,缺少粮食与足够的枪支弹药,面对湘军又处于兵力劣势;至于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被杀,则是湘军难以被沫掉的历史污点。

  • 忠孝东路走八遍 忠孝东路走八遍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开始步入衰败期。在与清军的交锋中,多次出现兵力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敌的情况下,却无法取胜的尴尬局面:二郎河之战,陈玉成20万太平军敌不过鲍超3000湘军;解天京之围,李秀成等十三王的30万太平军,却打不过曾国荃的3万湘军;浙江之战,李世贤的20万精锐之师,被左宗棠的2万湘军彻底赶出浙江;此外诸如几百湘军追赶几千甚至上万太平军的小战役更是数不胜数。

    那么,在苏州杀降事件中,传说三万清军屠杀二十万太平军的历史真相又究竟如何?

    动荡不安的苏州城

    1862年10月,在天王洪秀全的一再催促之下,忠王李秀成召集十三王集结30万大军解天京之围。

    然而,由于指挥不力、诸王各自为战,在历时46天的雨花台大战中,李秀成的30万太平军还是败给了曾国荃的3万湘军,天京解围战役失败。为此,天王洪秀全大怒,严责李秀成指挥不力,革去了他的爵位,留职以观后效。

    随后发生了一件令李秀成非常紧张的事件,那就是苏州屏障重镇常熟守将骆国忠叛乱事件。常熟位于苏州北面,是扼守苏州北面的门户,守城主将为钱桂仁。此人原本是安徽桐城的大地主,后率领全家参加了李秀成的太平军,因此善于阿谀奉承,深得李秀成欢心,故将镇守常熟的重任交给了钱桂仁。

    但是随着太平天国局势的不断恶化,上至诸王,下至将领,叛乱之心开始滋生。而钱桂仁早有叛乱之心,也与上海的李鸿章当局早有往来。但是当李秀成从天京前线回到苏州之后,钱桂仁担心叛乱计划过早暴露,遂决定前往苏州面见李秀成,以解除其猜疑。

    临走前,钱桂仁还不断交代心腹大将骆国忠等人一定要等他从苏州回来后再降清。骆国忠等人表面上答应,但是钱桂仁前脚刚走,骆国忠等人马上就将反对叛乱的常熟守军将领及部众全部杀害,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们连钱桂仁一家老少也全部杀害。

    常熟守将骆国忠率领守军一万余人剃发献城向清军投降。李秀成直到消息后大怒,与谭绍光率军亲征常熟。

    但是在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支援下,骆国忠苦守常熟70天,挫败了李秀成和谭绍光的数十次进攻。李秀成剿灭叛乱的作战宣告失败,谭绍光部剩余的一万多人退回苏州。

    在苏州外围城镇不断失守之后,李秀成开始组织苏州保卫战。

    此时的苏州守军大约七万八千人,其中李秀成直属精锐一万八千人驻扎在苏州城西的马塘桥一带。而苏州城中守军约有四万余人,其中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比王伍桂文、宁王周文嘉和天将范起发、汪有为、张大洲、汪花斑等人所辖二万余人,把守苏州八门中的五门;慕王谭绍光余部一万余人以及后侧驻守无锡的二万余人。

    而围攻苏州的淮军兵力同样达到七万余人,在兵力上来看,交战双方可以讲是势均力敌。

    但是,淮军在洋人坚船利炮的支援下,在损失极小的情况下却能大量杀伤太平军。而李秀成的太平军,此时已经是将士离心离德,缺乏斗志。

    面对极其不利的局面,李秀成提出放弃苏州,进行全军的战略转移。但是慕王谭绍光坚决不同意,誓与苏州共存亡。而早有反叛之心的纳王郜永宽等四王四天将也不同意撤离,因为他们早已经计划将苏州献给李鸿章作为升官的筹码,为了增加投降邀功的筹码,他们甚至向李鸿章谎称将带领苏州守军20万人一起投降,实际当时苏州守军满打满算不足8万人,这也是后来传言苏州杀降20万的主要来源。

    在劝说无效之后,李秀成离开苏州到达马塘桥兵营,带着他的精锐部队一万余人离开苏州。李秀成离开苏州,为之后的惨剧埋下了祸根。此时李秀成已明知纳王郜永宽等人必反,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选择一走了之。

    没有了李秀成的苏州城,完全成了四王四天将的天下。12月4日,他们首先设计诱杀慕王谭绍光,割下其首级献给李鸿章邀功,随后将不愿意一起参与叛乱的慕王部众全部斩杀。

    1863年12月5日,郜永宽等人打开苏州城门,向淮军投降。

    一场本可避免的苏州杀降

    李鸿章的淮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相比,在对待降将的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曾国藩是斩草除根,能杀就杀。而李鸿章是有选择性的处理,例如常熟叛将骆国忠死守常熟七十天,被破格提拔为副将加总兵衔。

    对于李鸿章而言,能够轻松拿下李秀成的大本营苏州,本就是大功一件。但是郜永宽等人却喧宾夺主,向李鸿章提出要求封他们为总兵、副将等官职,甚至直接以总兵的身份发出文告;他们还要求必须将苏州城一分为二,在中间修一堵隔离墙,留一半给他们自己管辖;除了要兵要权,他们还要求李鸿章一次性给他们发两个月的军饷。这种严重破坏游戏规则的做法,正一步步将他们送进死路。

    特别是在李鸿章接见了这8人后,发现这些人素质低下,毫无文化修养,就是不仁不义的一介武夫。若不满足这些人的条件,他们日后势必还会作乱;如果满足他们的条件,他们同样会变本加厉,继续要钱要权。李鸿章当即决定:彻底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12月6日,李鸿章在淮军大营设宴款待纳王郜永宽等降将,席间李鸿章借故离席。而郜永宽等人还在期待着李鸿章给他们带来加官进爵的好消息。却不曾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李鸿章手下首席大将程学启的伏兵,没几下功夫,这几人的脑袋便被斩落于地。

    随后,淮军控制了苏州各个城门,洗劫了城中的王府。将城中二万多已经投降的太平军将士,全部缴械关押在双塔寺后院,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在杀降事件发生之后,英国人戈登的反应最为强烈,因为他是骆国忠和纳王郜永宽降清的担保人。如今保人被屠,戈登自然反应强烈,他指责李鸿章、程学启背信弃义,表示今后不再听从李鸿章指挥,要解散“常胜军”,甚至扬言要调转枪口,协助太平军攻打淮军。后来李鸿章怕把事情闹大,请英国公使从中调解,给了戈登五万两银子,方才平息了此事。

    综上所述,在苏州杀降事件中,三万淮军屠杀20万太平军的事实并不存在。但是在整个事件中,纳王郜永宽屠杀慕王谭绍光部众以及淮军屠杀投降的太平军将士,被杀总数应该在三万人左右。苏州杀降,让李鸿章身负一世骂名,也成为淮军历史上难以磨灭的污点。

  • 小小呆 小小呆

    三万清军为何能在深夜里轻松屠杀二十万太平军?你问的是李鸿章在率军进攻苏州期间背信弃义,设计屠杀已缴械投降的数万太平军和十余万随军眷属及苏州居民一事吧?

    安庆被湘军攻陷后,清军的作战目标逐渐转移到江苏、浙江两省,并将首个进攻目标选定为太平军重兵据守的苏州。

    彼时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将江苏改为苏福省,省会设在苏州。苏州城墙高耸,防御工事完善,堪称固若金汤,守军有四万余人,另有两万余人驻守无锡,随时可以驰援苏州。



    1863年6月,清廷遣李鸿章率淮军进攻苏州。李鸿章将淮军兵分三路,采取“以剿为堵”、“规取远势,以剪苏州枝叶,而后图其根本”之战略,从三个方向对苏州形成合围之势:中路由总兵程学启(太平军降将)率万余人由昆山直扑苏州;北路由李鸿章和总兵刘铭传率25000余淮军主力,从常熟往攻江阴、无锡,以切断苏州守军的退路,并断其外援;南路由李朝斌率领一支淮扬水军,乘战船自太湖进攻平望、吴江。

    彼时淮军的装备已远超湘军,已配备清一色洋枪洋炮,且有外国雇佣军助战。英国军官查理·乔治·戈登率3100余名外国雇佣军驻扎昆山,号为“常胜军”,作为淮军的后援。雇佣军由列强退役老兵组成,训练有素,器械精良,作战勇猛。


    闻听苏州告急,忠王李秀成率数万大军由天京(今南京)赶来,同淮军展开长时间激烈鏖战。双方你来我往,反复拉锯,直到11月底,武器精良的淮军逐渐占了上风,盘龙桥、虎丘、浒墅关等拱卫苏州的外围据点相继沦陷;横亘于苏州西北郊、绵延数十里的太平军营垒与防御工事丧失殆尽,苏州和外界的交通、联系均被截断,城中守军虽浴血苦战,击退了淮军一波接一波的围攻,但已近弹尽粮绝 ,又孤立无援,形势岌岌可危。李秀成作战不利,损失颇重,只得率残余援军退入苏州城中。

    苏州外围虽已被淮军一一荡平,但苏州城高大坚固的城防却易守难攻,加上守军顽强抵抗,一时难以攻破。12月3日,“常胜军” 首领戈登诱降太平军苏州守将、慕王谭绍光,遭其断然拒绝。


    然而, 另外几个守将 ,如纳王郜云官(亦称郜永宽)、康王汪安钧等11人却对苏州的前途彻底丧失了信心,想献城投降清军。他们不断偷偷溜出城,同戈登、程学启等人秘密商谈投降事宜。程学启怂恿郜云官等人先刺杀李秀成,再开城投降,遭郜云官等拒绝。李秀成为人公正,在太平军内部具有很高威望,郜云官等人对他也很敬畏,不愿、不敢或不忍杀害他。

    其实,纳王郜云官等人在暗中积极策划投降活动,忠王李秀成早有察觉,却麻痹大意,一直没有慎重对待。当李秀成最终确定此事时,以及无力阻拦他们的反叛了,因为慕王谭绍光虽是苏州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又是忠王女婿 ,但城中守军大多数为纳王、康王等8王所节制。

    李秀成知道苏州军心不稳,迟早要沦陷敌手,便留慕王谭绍光守城 ,自己率万余将士突出重围,驰往无锡。


    12月4日,麻痹大意、毫无警觉的谭绍光通知纳王郜云官、康王汪安钧等人到慕王府开会议事。彼时诸王见李秀成已经离去,慕王年轻且缺乏经验,心中顿时没了顾忌,便决定立刻发动叛乱,开城出降。开会时,叛徒们故意不服谭绍光的发言, 个个出言不逊,公开顶撞,与他展开激烈争辩。慕王以天国为重,并不计较,还想耐心说服诸王,齐心共同御敌。突然,袖藏匕首的康王汪安钧乘慕王不备,霍然挥刃而起,猛刺慕王。慕王猝不及防,惨叫一声,訇然倒地身亡,血流满地。这位从广西金田村一路拼杀出来,身经百战的老将,最终死在“自己人” 手中。

    12月5日,谭绍光的首级被送到淮军总兵程学启的营帐处。随后,淮军几乎兵不血刃就轻易获得了苏州城。


    谭绍光虽被叛徒杀害,但他的数千部属誓死不降,与入城淮军和叛军展开激烈巷战,毕竟大势已去,独木难支,很快被剿杀殆尽。

    平定苏州后,李鸿章设下盛宴,以款待献城归降有功的原太平天国8王和3天将。郜云官、汪安钧等人喜滋滋地前来赴宴,满脑子升官发财的美好想象,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等待他们的却是砍头的下场。李鸿章设的不是庆功酒,而是鸿门宴。郜云官等刚一到场,便被一伙凶神恶煞的淮军士兵五花大绑起来,不由分说便推出去斩首,李鸿章杀了11降将还不罢手,接着下令将8王3天将麾下的3万余太平天国叛军屠杀的一干二净,随军眷属及无辜苏州居民连带被杀者几达十余万人,加上之前战死的李秀成援军共有近20万天国军民罹难。接着,幸存居民被通通驱赶出城, 城中天国诸王府和店铺、民宅被抢掠一空。

    由于淮军联合西洋雇佣军残酷进剿和太平军内部叛变,苏州保卫战彻底失败。彼时围攻苏州的淮军加上戈登的常胜军仅有3万余人,却能轻易屠杀20万天国军民,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李鸿章诱骗。李鸿章先用甘词厚币和“空头支票” 引诱并招降守城的太平军将领,得手后迅速翻脸,将徒手且毫无防备的数万太平军诛戮一空,剩下的老弱妇孺也不放过,可以说淮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些无辜者斩尽杀绝。李鸿章在酒宴上将郜云官、汪安钧等8王和3天将斩杀后,剩下的数万叛军群龙无首,毫无建制,武器也已上缴,于是沦为一群待宰的羔羊,被人数远少于自己的淮军轻易屠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经天京事变及石达开率十余万精锐出走后,天国的实力遭受巨大损失,尤其是作战经验丰富的两广老弟兄所剩无几,而新投入者缺乏坚定的斗争意志,对天国亦不发自内心地衷心拥戴,一旦遇到挫折,考虑更多的是维护自身利益。在苏州被围困时,为自保这些人选择了叛变投清,李鸿章为了彻底瓦解并摧毁太平天国的声势与力量, 将数万天国降军毫不留情地一网打尽 。当然,无辜被杀的十几万苏州百姓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插图源自网络】

  • 大猫 大猫

    不就是苏州杀降嘛,干嘛转弯抹角,而且苏州的长毛也没有20万,也就两万人多。李文忠公之所以杀降,并非早有预谋,而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而杀降:一是因为降酋没有诚意,二来是防备戈登,三是替清廷泄愤。

    之所以说八名降酋没有投降的诚意,可以看看他们提的条件:索要总兵等官职;降兵保留二十个营的兵力(一万多人);清军和降军分区驻防。这个要求可以说是过分,清军对投降的长毛,要么遣散回原籍,要么令其在军中作战,以观后效,顶多给个虚职,没有上来就给总兵等实职,而且当时淮军当中还一堆人挂着虚职等着填萝卜坑,哪会让这些新投降的抢了先。而且赫德和戈登也说,投降的长毛“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以及“藐视李鸿章的权威”。而且程学启在向李鸿章转述降酋的条件时候,也认为条件提的过分。

    而且当时长毛虽然仅两万多,在投降后依然在城内驻扎,这加深了李鸿章的猜疑,毕竟李鸿章被诈降阴过。再加上降酋的条件过分更加体现了诚意不足,所以李鸿章最终动了杀心,宰了八名降酋并清洗城内贼众。赫德在日记中写到:李鸿章详细叙述诸王执行死刑的情况,看来他做得对,而且有必要,并非预先策划背信弃义行为的结果。

    之所以要防备戈登,其实从戈登到谈判、受降以及杀降之后的表现,可以推测出戈登有吸纳这批降兵之意。老夫认为,戈登只不过是英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之一,而且清政府对戈登及其常胜军也仅仅是利用。所以当李鸿章认为戈登有吸纳降兵之意的时候必然是非常恐惧,因为常胜军完全按西法训练,战斗力不俗,如果再吸纳这批两万多降兵,假以时日必然会让戈登实力大增,也就是英国实力大增,甚至会尾大不掉,导致中国主权和利益进一步受损。所以,李鸿章必须要断了戈登的念想,那么杀降就显得顺理成章。

    不过戈登这个人很有意思,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他痛斥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并抢夺财物;在镇压长毛的战争中也约束部下不得抢劫平民;而且他的表现也对得起清政府给他的军饷和官职;而且对钱财看的也不中,常胜军解散的时候他拒绝了清政府的饷银,只要了一部分荣誉头衔和黄马褂,所以说他人品还不错。

    以戈登的人品,得知李鸿章杀降之后差点和李鸿章拼命,但是很快就和李鸿章和解,双方继续合作。一是因为洋人至少不反对清政府杀降,英国人威尔逊在其《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也说,在当时情况下,李鸿章下令把在他控制下的藐视他的权威的太平军诸首领立即处决,那是不能按照司法观点来严厉责备他的。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和戈登的信件中也说,根据他们的态度和所提的要求,那正是跟清帝国政府对抗。这一种举动,尽管跟我们的想法相反,毕竟不能把它称为蓄意而粗暴的背信弃义行为。二是洋人在诡计被戳破之后不得已的选择,毕竟当时英国政府认为,清政府还没糊涂到底,选择长毛不如选择清政府。

    最后一个为清政府泄愤,可以从清政府的当中管窥一番。清政府基本没追究李鸿章杀降的责任,询问了前因后果之后就不再追问。而且当时清政府的重臣如恭王、曾国藩都支持李鸿章杀降,曾国藩还说,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还叮嘱李鸿章不要心软,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从而说明清政府对长毛的痛恨。而且杀降和洋人闹的不愉快,李鸿章以退为进请罪,清政府如此表示:李鸿章之惨戮,究之出于为国家,决非因为其私忿,委婉而拒绝之。说白了就是说李鸿章杀得好,毕竟清政府恨不得把长毛当中的老贼全给宰了,一个不留。

    老夫推测应该还有第四个原因,就是淮军军粮不继,苏州城内也没有多余的物资,如果多了两万多张嘴必然后勤压力巨大,容易发生兵变。这种情况通常是遣散,但是降酋又是要官又是要部众,还要半城驻防,那么对于李鸿章来说,还是都给宰了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其实这种情况,谁在李鸿章的位置上都只有杀降一个选择。

    全文完

  • 鱼香肉丝茄子 鱼香肉丝茄子

    举国上下的满清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几万人的八国联军?为什么三万清军却能杀死二十多万人的太平军呢?这一直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非正常"化的课题?

    通过历史学家研究表明″外儒内凶″防内不防外的清朝制度?是清军惨败于八国联军,能够杀死二十多万太平军的主要原因?

    清政府对外如同哈巴狗,跪舔洋人,割地赔款,苟且偷安?对内却如豺狼虎豹?清军不是没有战斗力,而是对外没有?对内却战斗力极強,以一当十而且还绰绰有余?

  • [已注销] [已注销]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

    看到“深夜”这个词,你就知道,清廷的屠戮充满诡异的恶毒伎俩。它使我联想到,满酋败亡26后的1937年12月5日,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兽性事件,屠杀军民达到惊人的30万。一时间白骨盈野,血流漂杵,南京,再次成为血腥之城,悲哀之城。

    骨子里的投降主义害了30万人他们自己,如果人人操刀,不计生死,结局或许不至于如此让人遗憾而痛苦吧?!

    事实上,清酋在南京犯的罪,是反人类罪,是他们又一次的兽血沸腾。不同的是,李鸿章这个闻名于世的卖国贼,充当了清酋走狗的角色,成为这场屠杀运动的罪首。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将士坚守四个月之久的南京城,在城无钱粮、民有瘦色、外无援军等诸多险难之下,被全副武装的清军攻陷,同时宣告历时长达14年、活动18个省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他们失败的历程。在革命起义初期,在汹涌澎湃的革命义气感召之下,无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农民揭竿而起,跟着洪秀全向没落腐败的清廷发起挑战。战争初期,天下形势是倒向太平天国革命军的,很快他们就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然而后来,在他们取得初步的胜利和势力之后,小农意识里的鄙陋和浅见,蛊惑他们的初心,权力利益纷争,在他们内部滋生,并很快成为这支革命军的阿喀琉斯之踵。

    先是“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死于彼此争权夺利之后的仇杀,后翼王石达开带领十万能征惯战的大军负气出走,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天国革命前期的元老、善将,在这场巨大的内讧之中消耗殆尽,太平军将领陷入青黄不接之时,天国的军事实力几乎腰斩。

    1863年,深宫之中享乐不尽胸无长计的洪秀全命令后起之秀李秀成带兵攻打湖北。不料行军途中,遭到清军重创,又一次元气大伤。阴险狡诈的李鸿章看准机会,立马带领清军从上海出发向西推进。

    9月,清军包围了苏州城。此时,清军虽然只有两万多人,但是李鸿章勾结洋人,不但得到英法两国提供的大量先进火炮,甚至还有洋军士支援;而天国革命军则在青年俊杰李秀成的带领下,以10万之众坚守苏州。双方在苏州城相向僵持。

    十月末,又一股清军攻打天京,仓皇无计的天王洪秀全急召李秀成带兵回援。这就犯了兵法大忌。要知道,此时的天国革命军,良将寥落。倘使洪秀全在军事谋略上颇有长进,天京凭他一己之力能够固守,则李秀成不必撤走。要知道,苏州同样重要。李秀成,实际上是苏州军民的主心骨,战略核心。李秀成一走,留守苏州的各小王便对权威心生觊觎,各自打起如意算盘。

    郜永宽、汪定钧等后面被封赏的“八王”见天国革命士气日衰快,决定投靠清军,献出苏州城。在李鸿章率军猛烈攻打苏州城的炮火掩护之下,见风使舵的八王发动了叛变,诛杀了谭绍光等坚定的革命主战派,并屠杀了其手下大约1万名名的天国将士,投靠了清军。

    清廷最忠实的奴才李鸿章随后以“犒劳”这八位降将为名,在营地里大摆宴席。酒酣耳热之际,这八位叛徒被李鸿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即逮捕,并被当场腰斩。这就是叛徒的下场。

    诛杀完这八个“贼首”之后,李鸿章派淮军将领程学启进入城中,向城中的天国革命军宣告了自己的旨意:

    八王诈降被诛,与城内降众无关,反抗者杀无赦,愿解散者给路票回籍。”

    受困日久又缺乏首领管带的天国革命军,此时早已斗志涣散。当他们看到李鸿章的旨意时,过高地估计了清酋的人性之善。他们喜出望外,满心以为自己能够得到赦免,完全放下了军士应有的警觉和戒备,在清军的组织之下,成群结队地出了城,奔向他们怎么都想不到的冤屈的死亡。

    出乎他们意料,清军早已在城外筑好攻势,见手无寸铁的太平军降卒悉数走出了城,立刻发动非人性的暴力攻击。

    李鸿章以他的卑鄙无耻、背信弃义、暴戾凶残,成就了苏州城一场罪恶的血腥屠杀。

    似乎在顷刻之间,苏州城就成了人间炼狱。堆积如山的尸体无人收拾,不久之后,就成为野狗、渡鸦和秃鹫口中的美餐。而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水也被染成了乌黑色,土地也浸满了鲜血,零落的残肢和肉筋在腐朽之后散发出阵阵恶臭,死亡的味道填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据统计,这场血腥屠杀造成大约20万人的丧生,除了7万降卒以外,其余绝大多数都是他们的家眷和逃难涌入的四方难民。

    李鸿章手段之卑鄙,心态之狠毒,让清政府的战略盟友英国人都看不下了,表达了强烈谴责之意,洋枪队领袖戈登更是直接向李鸿章本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为汉人的李鸿章,在屠戮起自己的同胞来,震撼地展示了野兽才有的嗜血和残忍,实在于禽兽无异。

    那么问题来了,守城军民,二十万之众,为何会甘心任三万不到的清军随意宰割呢?

    在我看来,大约有以下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轻信盲从,他们着实低估了清军的兽性和在关键时刻流露出来的卑鄙龌龊

    李鸿章作为清廷的奴才走狗,他的卑鄙和血腥让天国将士们始料未及。也怪他们认识不足。八王叛徒在鸿门宴上被腰斩,就应该引起他们的戒备和警示。可他们没有,他们认为,这个饱读诗书深受儒家仁义道德熏陶的朝廷大员-李中堂,断不会出尔反尔,失信于人。可是他们错了,儒家的仁义道德,只培养了他对清廷奴才般的忠诚,没有教会他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在他眼中,他们的头颅可以证明他对清廷的忠心。他们的一颗颗头颅,铺平了他迈向权力顶峰的血色道路。

    第二,领袖人物的缺失,让天国革命军丧失了团结在一起的决心和向心力。

    李秀成出走以后,八大王被斩,天国革命军失去了方向。像船失去了勇敢的舵手,任何一方向的都能成为他们流散的诱因。他们战斗的决心涣散了,他们的意志消沉了。《亮剑》中李云龙曾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的他们,正缺乏李云龙这样带点脾气和痞气的领袖群伦的人物,所谓鸟无头不飞。

    第三,天国军的出身及文化学习的浅薄,让他们对封建帝王统治的本质没有什么深刻的了解。

    当他们手无寸铁走出建城的刹那,他们以为真的可以改过从新,统治者就会既往不咎。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那一刻,他们认为,人心向善。只要放下屠刀,他们,以及统治者,都会成佛。他们大错特错,他们的革命运动,深刻地动摇了统治者的根基。一旦他们成功,统治者高高在上的那份威严以及牢牢把握在手里的权势和财富,就会掉下来,落在他们身上。那时,他们的身份就会改变。这是统治者万万不能容忍的。从石达开到李秀成,他们被俘之后的凌迟处死,一方面说明清酋的残忍和暴戾,另一方面说明清酋的顽固和自私是深入骨髓的。天国革命军的性命,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

    第四点,天国革命军的战斗意志薄弱以及他们的革命情怀的偶然性,这让他们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上往往充满妥协和隐忍。

    天国革命军大多数都是农民出身,读书少,认识浅。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轮回之下,他们心中最向往的,不是什么功成名就、拜将封侯,他们大多图的就是个现世安稳。如果可以吃饱饭有地方住,他们是不愿意把脑袋挂在裤腰带里,在刀枪剑戟里刨食。他们的革命妥协性也随机而来。当李鸿章煞有介事地传达统治者所谓的意旨时,他们以为他们的机会来了。投降了,不被杀,有饭吃,何苦受困于危局呢?!他们的妥协性,最终让他们丢掉了性命。

    李鸿章之屠城,日本法西斯之血腥兽行,在南京城,苏州城,异曲同工。世人醒目,皆望李中堂之坟茔,曰:中堂之断子绝孙,何时近耶?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

    李鸿章杀的好人呐。

  • Ginko.White Ginko.White

    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清军能在一夜之间屠杀数万太平军,那自然是提前谋划并准备好了。太平军将领皆被杀死,群龙无首之下,装备精良而早有准备的清军自然能依计屠杀太平军数万人了。李鸿章邀请太平军八降将用膳,在席间埋伏下数百刀斧手,酒过三巡后,李鸿章将酒杯向地下一摔,刀斧手一拥而出,将八降将全部砍成肉酱,同时八降将的卫兵均被斩杀。


    八降将一死,太平军失去了将领,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清军合围,然后清军枪炮齐放,万箭齐发,从四面八方向太平军攻去。太平军众降卒在无序的抵抗后,一一被清军斩杀,根据相关学者估算,此次杀降人数约2万人!李鸿章为了向清朝邀功,上报剿匪战果,说淮军在苏州一役中诛杀长毛叛逆20余万人!


    苏州太平军当时约四万余人,其中两广太平军一万余人,由大将谭绍光统领;江浙太平军两万余人,由有郜永宽、汪安均、周文嘉等八将统领;整支太平全归谭绍光节制,不过江浙太平军跟两广太平军素有嫌隙,彼此不和。洋人常胜军首领戈登在中间作保,让郜永宽等将降清诛妖,于是两广太平军在江浙太平军和清军的围攻下全部被屠杀,死者多达万人。


    入城后,李鸿章见江浙太平军还没有剃发,武装也没有解除,害怕太平军诈降,于是主动设计杀降。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在几个月前的太仓受降时,因为太平军的诈降而腿部中弹,为此差点丢掉性命。再说八降将掌握了不少的财富,不杀他们这些财富就拿不到手,没有财富军队就无法发响,最终李鸿章设计将八降将诛杀,并将两万多太平军一体屠杀。

    为了平息戈登的怒火,李鸿章安排人给常胜军送去七万元军响,其中一万元直接存入戈登的个人海外账户,收到钱后,戈登再不说杀降的事了。由此可见,苏州杀降的内在原因是淮军需要军响,而军响需要从太平军手中取得,因此淮军才杀降。如果八降将直接将财富交给李鸿章,那么数万太平军的性命可保。

  • 阿夢嗯 阿夢嗯

    自动放下武器的军人,再多也不过是待宰的羔羊。(比如南京保卫战后投降的国军,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军人,宁可站着死,前进一步死,切莫退后偷生。横竖是个死,怕有何用?事到临头不自由。

  • 长岛的雪 长岛的雪

    在1863年12月4日的时候,负责看守苏州的安定军决定投诚。就在这时候,苏州城里尚且还有十余万大军。在这些军队当中有不少是精兵强将。并且呢,由于安定军是“有条件投诚”,这时这些安定军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武器,而且他们还把握着苏州城内许多关键之地。

    但是呢?

    人数达到20万之多的大军,却很快被李鸿章、程学启尽数杀戮殆尽为什么李鸿章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做成的关键就是,他善于利用人性之恶。其中他使用的一个计策有借刀杀人:他通过利用安定军内部矛盾,是他们自相残杀,成功屠杀了两厂的士兵。在1863年12月时候,一个名字叫做戈登的洋人,他从遥远的地方带来了安定军郜永宽等人的投诚条件的消息。郜永宽等人他们亲自承诺,他们说到他们自己愿意投诚。

    他们能够将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生生擒住,并且交给清军,率城进行投诚。然而他们的条件有:洋人戈登作保,郜永宽等人能够保全财富、部队这一类东西。但是实际上,苏浙安定军这样的“诈降”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在此之前,李鸿章的部队已经不少吃亏了。而在这时候,,郜永宽等人都不是主要的将领,即使是郜永宽等人真真切切真心实意的想要投诚,城中的安定军也不一定能构成多大的威胁!所以呢,李鸿章不得不小心谨慎的推进受降事宜的发展。

    在当年12月6日正午的时候,郜永宽等人都赴往了宴席。并且李鸿章也是非常热情地款待了他们,他给其中的每个人都赏赐了一个红顶大帽。就在郜永宽等人都放下防备,深深的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在这时,李鸿章忽然下令,就在那一刻。霸王全部都被杀害了。大屠杀:他利用安定军群龙无首的这样一个大好机会,为了使安定军卸下防备毫无知觉,首先清军给每个人都发放了“号布”,在这时候安定军都有了安居此地的心思。

    程学启知道了李鸿章已经杀害八王的消息,立刻采取了措施!程学启带着军队进入城内,大声呼喊着:“八王因为诈降已经尽数被杀,我如果不说什么,大家谁也不要动,违令者斩”!事情发生的如此的突然。群龙无首的安定军当然不敢有什么大动作。程学启控制住了关键部队之后,马上就非常迅速的开始了对安定军的屠杀!在那天,至少3万安定军被残忍杀害。其他安定军有的被解散了,有的被收入了编制。就这样,李鸿章完成了对苏州安定军降部的所有处置,在这时候,他就已经彻底控制了苏州。

    对于这次的大屠杀,古往今来的人们,历来争论纷纷杂杂,大多数人觉得李鸿章杀害掉投降的人们是不祥的征兆。但实际上就是不应该的。李鸿章之前对于头城的人们的处置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处理得当的。常熟等地投诚之后,骆国忠等人之后也都率领着自己的部队跟随着李鸿章一起作战。那为什么苏州杀降呢,大概是和当时苏州城内复杂的人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吧。毕竟假如当时的行为不够果断的话,淮军所面临的形势将会十分的危险。

    但是李鸿章因为之前吃过诈降的亏,所以对待这种事情可能就会非常的谨小慎微。头疼这件事情原本就需要非常的谨慎小心,李易峰的形式都非常的微妙。可是呢,郜永宽等人却利用自己的兵多这一特点,借着这个机会敲竹杠,结局当然是弄巧成拙,这样真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显得不仅非常的贪婪,而且还愚笨。

    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性就是这么的复杂多变,如果是在不适当的时机投机取巧,那么就会引火上身。

    文/黑白史

金路游戏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