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历史上唯一一位文状元和武状元都考中的天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大家都在玩

历史上唯一一位文状元和武状元都考中的天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共13个回答

  • 初肆阿 初肆阿

    状元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充满荣耀的称呼,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分,两者都是万里挑一。能高中状元便可步入仕途,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从隋朝开设科举考试,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考,在大约一千三百年的时间里,共出现了六百多位文状元(有资料说是654名);武举则是由武则天开设,在明清两朝得到兴盛,到清末废除,只出了不到两百名武状元(有资料说是185名),两者加起来也就八百多名。

    可偏偏有这样一位奇才,在科举考试高中状元后,似乎并不满足,还想再证明一下,又参加了武举,竟然又中了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武双科状元。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武双科状元——郑冠

    这位旷世奇才就是郑冠,他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五年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他参加武举又中了状元。

    可这样一位举世无双的人物,却没有太多信息流传下来,关于郑冠的生卒年、字号、籍贯、生平等的记录少之又少。

    郑冠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五年后通过武举中武状元,晋升为户部郎中,后面便不知所终,像消失了一样,没有更多记载。据说他擅长书法,撰写了《济亭记》,但《济亭记》也早已失传。

    这仅有的信息难以为我们展现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但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也可以窥知一二。

    1.这样一位文武全才,应该是个敢于打破常规、挑战自己、不服输的人。

    进士及第已经是万千读书人望尘莫及之事了,可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还想在另一条道路上挑战一下自己、证明自己,他勇于尝试,最终如愿。

    2.他应该是个勤奋的人。

    从文状元到武状元用了五年时间,他这五年除了做官,并没有放松武艺方面的训练,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武艺,最终夺魁。

    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的状元有很多,能中状元是真本事,但官做得如何以及仕途怎样都是另一回事。郑冠除了文武双科状元的美名,做官时可能无功亦无过,没有什么记载,他的更多信息都随他一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但郑冠留下来的这一事迹已足以让人敬仰,向他学习,在生活、工作、学习上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 兮兮浅悦晴 兮兮浅悦晴

    自唐代科举制度成型以来,仅一人先后取得了文、武状元的惊人成绩,不愧是历史上第一学霸,放现在考个清华北大再考个北体跟玩儿似的。

    郑冠(793?—853?)

    唐朝长庆三年(823)中文科状元,828年,郑冠又中武举状元(北宋神宗前没“武状元”正式称号,这里是对武举第一名的习惯称呼)。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

      这位大神的有关记录不多,据说他长于书法,据元和九年(814年)李蟠述,裴潾正书,《济亭记》为其所篆 。

    至于说是什么样的人物,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也不难想象吧,个人推测如下:

    1、智商高,有天赋。“1%的天赋,99%的努力,”这种扯淡的鸡汤谬论咱就不理会了,老实说,上过高中和大学的都知道,小时候努力一把还能成绩不错,真到高考要来个清华北大啥的,没个高智商是不可能成功的,本人高中时认识的学霸有勤奋和不勤奋的,但是没有不聪明的,不服的可以去几个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打听打听就服了。

    2、身姿伟岸、能吃苦、有毅力。咱先看看唐代武举考试内容: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看明白没?不光力气大,还得射箭、枪术这些技、力结合的项目都得完美,这些得刮风下雨都要苦练才有成绩,光是天赋就不够了,技精于勤嘛;个头小了也不行,要高大威猛才能做将帅之才,看来皇帝也是外貌党,看不起短小精干的老铁们,在此表示抗议。

    3、最后一点,很有上进心。虽然这位学霸天赋异禀,英俊潇洒,迷倒万千小妹,但是人家是很有上进心的,把精力用在了学习上,没有天天与女同学打成一片,怀揣着梦想,一心进取,才把他的天赋完美的展现出来,光荣成为了史上唯一获得文武双料冠军的男人。膜拜!!

  • 游戏王 游戏王


    他叫郑冠。

    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文状元和武状元都考中的天才,不过却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古代的阶层近乎固化,而科举几乎是改变自身所处阶层的唯一途经,某种意义上看,科举制度跟现在的高考差不多。事实上,古代的科举考试比现在高考难多了,就拿最基本的录取率来说吧,现在达到分数线就可以上大学,只是大学的好坏有所不同。古代则不一样,正式的科举考试会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乡试、会试以及殿试。

    从秀才到举人录取率不到十分之一,从举人到贡士的录取率在0.5%至4%之间,从贡士到进士的录取率则更低,不到百分之一。而高中状元的难度则更大。

    从隋朝到清末,科举制度在我国出现了1300多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诞生的文状元只有654人,武状元则更少,只有185人。而郑冠能各占据一席,可想而知难度有多高,那么,郑冠又是何许人也呢?

    郑冠是唐朝人。

    公元823年,郑冠高中文科状元;

    公元828年,郑冠又中武举状元。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过多的痕迹,有关郑冠的生平、生卒年月、履历以及人物评价等都寥寥无几。从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很难去考量郑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里只是一些推测。

    当时担任郑冠文科考试的考官叫王起,此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遍览群书,在当时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后来还官至宰相。

    王起曾向朝廷举荐过不少名士,而这些名士都很擅长文辞,恪守公道,因而王起就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古代科举考试,一般由考官先行批阅,最后把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单以及卷子递交给皇帝审阅,皇帝则充当一个类似复核的角色。

    在此过程中,皇帝会和考官共同审阅,一起探讨卷子的文采优劣。而郑冠能成为状元,其中王起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王起先看了郑冠的卷子,又在皇帝面前极力举荐郑冠,从中不难推测出王起的影响。结合王起举荐名士的标准以及郑冠一举拿下文武状元的壮举,郑冠至少是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的。

    第一,擅长文辞,博览群书。

    郑冠能考取文状元,至少文字功底方面不会很差,据一些资料记载,郑冠还很擅长书法,据说他还有一部著作,叫《济亭记》。不过可能因为战火,也可能是郑冠本人的原因,该书却没有流传下来。

    第二,努力,不甘平庸。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时郑冠已经夺得文状元,按理说已是前途辉煌,可郑冠似乎并不满足于一个文状元,后来又夺得武举状元,可见郑冠是不甘于平庸的。

    而从文状元到武状元,郑冠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由此不难推测,郑冠应该是个很勤奋的人。

    第三,恪守公道。

    主要是王起举荐的名士都有这个特点,郑冠应该也不例外。

    当然,这些只是一些猜测。

    但不可否认的是,郑冠的经历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可惜就是这样一位文武状元,在历史上却默默无闻。不过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似乎十分常见,例如,如此多的文、武状元中,只有郭子仪、文天祥等少数状元为人所知,剩下的大多数状元都很难被人提及。

  • 无敌的收稿人 无敌的收稿人

    考状元难,文状元、武状元都难。既考中文状元,又考中武状元,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文状元和武状元兼得之人?

    还真是有这样的天才,有且只有一人。

    此人名叫郑冠,应了他的名字:冠,冠军也。有人戏称,他应该叫郑双冠。

    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不,应该是大多数人会觉得很陌生。

    这个一点都不奇怪,因为郑冠实在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郑冠无闻到什么程度?他的姓名在众多史料中竟然只出现过三次。

    1、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大唐进士科省试,郑冠状元。

    这年的省试题目是《丽龟赋》,出自《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咱们一看完全摸不着头脑,但高手还是有的,有28名举子进士及第,其中排名第一的状元就是郑冠。

    2、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大唐武举考试,郑冠状元。

    唐代武举主要考武艺,如射术、马术、摔跤等,地位不如文举,咱们的文状元郑冠,不知什么原因,居然报名参加,又是一举夺魁!如此骁勇表现,不愧是天才!

    3、后来,郑冠官至户部郎中 。

    上述便是史书对郑冠的全部记载,除此之外,字号、籍贯、生卒年,尽皆不详。

    在郑冠之前,从来没有文状元兼武状元,郑冠之后也没有,他是独一无二。

    就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生平经历却成了一个谜,让人禁不住揣测:郑冠到底哪里去了?他到底为何变得如此默默无闻,完全被历史湮没?

    在唐代,进士的待遇很高,进士出身者最后的品级都不低,文武双全的状元郑冠却只是官至户部郎中,史料没有留下他的任何事迹。作者有两个推测:

    1、郑冠应系出身寒门,缺乏豪门背景。因为唐代即便是进士出身,也要依靠一些高官权贵的赏识、提携和推荐,才有足够的仕途上进空间,郑冠很可能缺乏豪门背景,又不善官场投机钻营,导致所任官职不高,事迹很少,没有留下更多资料。

    2、郑冠很可能英年早逝,导致事迹较少。史料没有郑冠确切的生卒年记载,但从郑冠可以夺取武状元一事分析,他考中武状元时应当年轻力壮,否则很难通过武艺考校。其后,郑冠可能因身体健康原因英年早逝,生命戛然而止,自然没有多少事迹存世。

    郑冠是幸运的,他的天赋让自己成为中国历史唯一的文武双科状元;郑冠又是不幸的,无论是缺乏豪门背景还是英年早逝,命运都没给他更长的生命、更好的仕途。或许,唯一文武双科状元的荣誉已经透支了他全部的幸运吧!

    • 我是狄飞惊,期待你的关注!

  • 二九 二九

    郑冠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文武状元,但世间对于他的记载是少之又少,只有在《济亭记》中才有了一点对于他的记载,但因为《济亭记》的失传,我们也只能从中得知他不仅善于书法还精通武功,只恨不能一人一分为二,仅此而已。

    历史记载,自唐武德五年出的第一个文科状元之后,中国历史上曾出过文武状元共八百余位,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五花八门,有超过五十多个学科,所以说状元的含金量是极高的。而武状元是在武则天做帝王时期才有的,主要科目有负重,马术,射箭等,武状元的规模远不及文状元,毕竟世人都想着进入仕途。

    郑冠在三十一岁参加科举考试,凭借其才华横溢和深邃的思想,击败了同行的竞争者也折服了考官,成为文科状元。古语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从侧面体现出了郑冠当年是有如何的才能。在五年之后,武则天设考天下武科考试,36岁郑冠在武功技压同期考生之后,又获得了武状元,同年晋升户部郎中。

    不知道为什么后世对于郑冠的记载很少,甚至连生卒年都没有记载,只留下了他夺取文武状元的美名,是他遭到嫉妒中途夭折,还是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选择隐居深山,又或是他有了什么神秘的使命抹去了他的生平,这都成为了历史的谜团,只能期待更多的史料出土为我们解惑。【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史实】

  • 溪南 溪南

    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阶级流动更加的顺畅,进一步摧毁了阶级壁垒,促进了人才流动,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政治改革之一。科举初创,只设立文举人。天下学子要通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明代划分),才能蟾宫折桂。

    中国第一双料状元——郑冠



    不得不先说一说郑冠这个名字,毕竟是出生在唐朝,取得是盛世年号,但是只可惜郑冠本人说处的时代已经接近于晚唐时期。

    在武则天时期,科举中增设了武举人,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代不像宋代“重文轻武”,唐人的气血豪迈与诗词歌赋,都能给人一种血脉膨胀的感觉。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能身兼文武状元,那将是多么有料的一个人呢?

    正史之中对郑冠的描述少之又少,只有寥寥数笔。



    唐穆宗长庆三年癸卯科状元及第......大和二年登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同科有李式。后曾官户部郎中,不知所终。

    在如此稀缺的史料背景之下分析一个文武全才,无非是有一点困难的,但我们可以从时代背景中分析郑冠所具有的品质。

    • 刻苦努力




    郑冠取得文状元是在公元823年,武状元及第是在828年,短短5年时间内连摘文武桂冠,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多么勤奋的人。要知道,古代科举要比现在的高考难得多,那是几十万人中挑选几十个,进士及第那更是十几万分之一的概率。有很多人,自以为饱读圣贤之书,结果连解试都过不了。

    唐人有一番尚武的精神,就拿李白来说。在很多人心中,李白就是一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实际上呢,李白是唐朝有名的剑客,其自曝曾杀死多人。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要考中武举人,势比登天。所以,在唐代连摘桂冠,那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

    • 天分好



    祖师爷赏饭吃,谁都拦不住。我们从五年拿武状元就可以推理出郑冠的武学天分极高。亦或是体力好、亦或是身体棒、亦或是虎背熊腰、亦或是长手长脚,总之不可能是文弱书生的模样。在营养科学并不发达、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古代,祖师爷如果赏饭吃,那会省很大的功夫。从郑冠的成就来看,应该可以断定其武学天分极佳。

    涂舟说



    要注意的是,我们常说中“进士”,但是科举并不只有进士科,科举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在唐代时,因为对秀才科要求很严格,基本无人报考,遂被废除。从此以后,秀才成为文人的代名词。明经科与进士科是报名人数最多的,而进士科又相对于明经科较难,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 彭于晏 彭于晏

    武举考试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设立的。武则天不愧是一代女皇,上位后首创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大力重用寒门士子,打击士族门阀势力,为庶族平民进入仕途创造了机会,也为习武之人创造了更多的机

    既然是从唐代开始设立的武举制度,那么第一位武状元肯定就是唐代的了,笔者翻阅了一下唐史发现,公元828年,也就是唐穆宗长庆三年,记载了一位文武双料状元,他就是郑冠。

    郑冠,在公元823年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文科状元的桂冠,据史册记载当时的考题是出自《春秋》里的《丽龟赋》,从此踏上是自己的仕途之路,在朝为官的郑冠并没有贪图享乐,从小酷爱习武的他一直没有停下习武。郑冠的书法也写的相当漂亮,因为他有着过人的文采,因此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文科状元。在这之后,郑冠便来到朝廷,当上了官。然而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上,在他为官期间,并没有任何有关他所立下的功绩的记载。由此也可以认为,郑冠虽然成绩过人,但却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后来估计实在是没有事干,郑冠决定去参加武考。但是众人没料想到的是,郑冠竟然取得了武状元,这个成绩把当时的皇帝和大臣们都給震惊了。毕竟有着如此高的考试能力,实在是令人不得不钦佩。而且武考考的是一个人的真正实力,由此可见,郑冠确实很厉害。当上武状元后,郑冠却销声匿迹,从此在史料中再也看不到他的相关记录。




  • 呵呵 呵呵

    状元在现代就是读书人的一个顶尖荣耀,可在古代状元就不单单是指给读书人的,也有给习武之人的,称之为武状元。只要能考上其中的一个,那便可以入朝当官,走向人生的辉煌。

    科举制度是在隋朝才有的制度,但是主要是用来选拔文官的。选拔武官的科举考试则是在武则天时期才开设的,到了明清时期才盛行。可说到这,就不得不说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文状元和武状元头衔的人“郑冠”。

    郑冠,823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文状元,史册记载那时候的考题是《春秋》里的《丽龟赋》,郑冠高中状元后,为人十分的清廉,不好高骛远也不贪图享乐,而他从小也十分喜欢武术,所以就算他高中了文状元之后也没有放弃习武的习惯。后来他好像还不满足文状元的头衔,在五年后即828年有参加武科举,并且又高中了武状元,这样的一位人物,可以说是旷世奇才,只可惜关于郑冠的史料,到现在我们无从考证,存世的消息少之又少,让我们很少能去了解这位文武双状元,也可以大致猜测虽然郑冠文武双全,但是没有什么过人的成就,所以没有被载入史册。

    虽然郑冠的文武双状元的头衔响彻当时的整个时代,就连皇帝都震惊了,毕竟有这样的实力的人,一定是非比寻常的,但后世对他的了解基本全无,也是可惜。

    关于郑冠的消息可能因为战火的原因,所以销声匿迹了。据一些资料的记载,郑冠能考取武状元,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善于写词,还写下了一部著作《济亭记》,但由于战火原因没有得以保存下来。

    其实还是很可惜的,我们所能了解到关于郑冠的消息少之又少,不知道是遭人嫉妒被毁掉了所有资料,还是因为某些不可抗力让这位双状元的贡献消失了,这都成了历史的遗憾了,希望以后我们能了解到更多旷世奇才的史料。

  • 511548 511548

    这位文武双全的状元就是郑冠!他生于唐穆宗时期,公元823年他参加殿试,这一年他一举夺魁,拿下了文科状元,以文官的身份进入了朝廷,为皇帝所用。

    一朝天子一朝臣,不过这个道理在郑冠身上可以说是换了一种表现方式,因为他这人并没有被换掉,而是身份有了一个大的转变!此时的皇帝已是唐文宗,距离他文状元夺魁已经过去5年时间,没想到他不仅能舞文弄墨,这一身拳脚功夫也是让人佩服不已,于是他又一路披荆斩棘的拿下了武状元,并且官职也变成了户部郎中,他的事迹令文武百官都钦佩不已。

    可是如此一位文武双全之人为何历史上对他记载的文献少之又少呢?其实,曾篆写了著名的《济亭记》,里面就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此人善于书法,同时又有一身的好武艺,只恨不能一人拆做二人用,不过此书至今已经失传,也无人能目睹他的传奇故事了。

  • 阿萨姆 阿萨姆

    基本不会有太大作为,历史上的状元基本如此!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2019.9.10)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就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为核心,带动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制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优势中心”,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学习的原力在于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引导,而教育只是一种辅助孩子成长的手段。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还是无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强势灌输的幌子,毕竟我们连自己有什么才能都不清楚,岂能妄议孩子有什么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在“自然世界、社会人文和无差别学科”中无差别学习,以宽容之态让学孩子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

    四,高考是“指挥棒”,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语数外+文理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分数作为参考。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正在侵蚀着孩子的童年和未来!

     

    致谢:

    若您觉此文不错,请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 Coco酱 Coco酱

    怎么才一位呢?

    清光绪出过文武双状元,本是山东淄博张姓,后调河南,落户河南,定居大沟桥,文武官见碑下马下轿脆拜,解放后大沟桥洪水全村迁出,现在四合院,石碑都在宿鸭湖里,远看湖心三棵柳,就是原大沟桥老宅。

    我就是后人,祖上文武双状元,你们说只有一位文武双状元真是不知道历史上出过很多啊!

  • 小美女 小美女

    823年,郑冠高中文科状元,828年,郑冠又中武举状元。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

    郑冠这个名动天下的男人,既没有踏上庙堂,也没有走上战场。他神秘的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任何的痕迹,甚至历史上都没有任何的记载。文科状元。在这之后,郑冠便来到朝廷,当上了官。然而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上,在他为官期间,并没有任何有关他所立下的功绩的记载。由此也可以认为,郑冠虽然成绩过人,但却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后来估计实在是没有事干,郑冠决定去参加武考。但是众人没料想到的是,郑冠竟然取得了武状元,这个成绩把当时的皇帝和大臣们都給震惊了。毕竟有着如此高的考试能力,实在是令人不得不钦佩。而且武考考的是一个人的真正实力,由此可见,郑冠确实很厉害。

    考了武状元后,郑冠官至户部郎中,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史册对于郑冠的记载非常的少,只留下了文武双科状元的美名,之后就没有任何的记载了,连他的生卒都没有记载,各种原因我们也无史可查。

  • 白芍花 白芍花

    当然有,终南山啊,赞起来

金路游戏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