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铁道部在江西修水县修建隧道时,曾发现一处很封闭的村落。经过专家多方考证,在此地发现了5600多件李自成大顺朝的文物。同时,根据村民讲诉,他们多为李自成大顺军余部的后裔。在这批文稿中,其中有2000多件大顺档案,多为李自成手下大将李过的手稿。在这批文稿中,有圣谕、手谕、密谕、告示、奏疏、塘报、信函、凭据、地图、李自成诗集、李过日记、《南源突围大事记》、《永昌大事纪》、《永昌遗恨录》、《九宫遗恨录》、《西楼雄梦》、《皇城惊梦》、吴汝义撰《伴驾手记》等。虽然此间书稿问世后,许多人或认为是伪造,不过因为年代过于久远,终究不能说明。所以不信之人,可权当一看,作为一种野史。信之,当另有所谈。
李自成鎏金皇冠
李自成玺印
大顺军文告三件
密谕:辛思忠见谕放弃攻岳原略,速率部众返通,因事变仓促,细计会咨再议。——永昌二年五月十七日
晓帖:我主在九宫山遭奸刀伏杀,有至军前出首指认凶徒者,赏万金,封爵三代。——永昌二年五月十九日
通令:限期九宫山民火速出首凶徒或擒解吾军前,如三日后仍无声息,吾将屠村三日,誓报此讐。——永昌二年五月二十日 (李过私印)
李过亲笔信函两封
汝义兄:主上崩,军情急,请见书速帅部至通城共商大事,余言面叙,切切!——弟 李过笔 永昌二年五月十七日
宗尧兄:主上在通城遇害,再守通城毫无意义,请速合诸将据湖南而为根本,大事至湖南面商。——弟 李过笔 永昌二年五月十九日
李过日记四则
永昌二年五月十七日晴
吾率军至通城,随令大军屯驻,辰时,自令小股队兵下乡寻觅粮草补充军需。申时,接兵丁急报,万岁在九宫山遭奸人杀害,吾急率兵往视,其头已被击,吾大恸,发誓将杀奸人,以报此仇。
五月十八日晴
吾令收殓万岁,停尸九宫山下,通令九宫山民出首凶徒。
五月十九日
通知吴汝义等在外各将,知悉万岁驾崩,以待共商后事,就近各部立即至九宫山哀悼万岁。未时,就万岁遗体秘密掩埋,待日后班师另行祭葬修墓。
五月廿日
寅时,分派兵丁,卯时,发兵九宫山。令各地出首逆徒者三日已满,将姜家畈团团围住,著令交出凶徒。辰时,尚无人出首凶徒,激怒全体将士,立即血洗全村,杀千余口,申初而返。
此外,还有通城秀才为了避罪向李过上的解释书以及家书。
前因姜家畈乡勇误杀万岁,元凶罪该万死,並已被侯爷屠村惩罚。望侯爷收束贵军,赦我通城其他顺民,紧收杀戒,则我县民再造之恩。——通城草民秀才陈先甲 彭会升领众衔命拜呈 永昌二年五月廿二日
父母亲大人:膝下进禀者儿,自别家不觉三月有余,近因流寇李自成兵患通城,其荼毒百姓甚惨,九宫山姜姓一村近遭血洗,人心惶惶。我不日为避兵难,即同高安年兄一同回家,特此跪禀。
最后在附上清军的六件布告文书。
密令
路什、苏科、尼堪、车尔布四将军:率部直插通城,趁闯贼已死通城九宫山之机,全力围剿闯贼余部,务宜各尽其力,抓住战机,一鼓作气,力图斩草除根,一劳永逸。——顺治二年五月二十日
告示:近得塘报,通城乡勇已将逆魁李自成毙杀,但余贼尚众群狼无首,已然穷凶极恶,必大肆劫夺扰民,凡我军民等务须紧守,遇流贼必众击之,流贼众即速报知我军合力剿杀。——大清顺治二年五月
告示:逆酋李自成已于通城毙命,各地乡勇务随我军剿杀逆贼残余,凡有斩获逆酋及擒获逆酋交我军者,一经验证,按军功论级给赏,必以示我朝皇恩浩荡。——大清顺治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告示:流寇李自成已死,逆军已成釡底之鱼,为显我朝皇恩宽厚,特招抚曾为逆贼李自成出力之人,只要放下屠刀归顺我军,即为我朝顺民,既往不咎,反戈一击为我朝肃清逆寇者即为有功之人,定当委用,特此告知。——大清顺治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通令:近闻逆贼魁首李自成死于通城,逆贼无首,必将四处劫掠,我军民人等速即将牲口、粮食藏匿,人众必于隐蔽处躲避,免遭散逆荼毒。——大清顺治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告示:逆贼魁首已于本月十七日在通城九宫山被地方乡勇击毙,逆贼残部由其侄李过率众屠村。逆魁已死,余党已狗急跳墙,必然更具凶残,在我军未达各境剿灭逆贼以前,望各地乡勇、民团协力自保,毋使乡民再遭荼毒。——顺治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按照李自成自西安战败后,他可退却的方向只有清军还未涉及到的江南地区,而襄阳之地则是李自成未入西安前的据点。若按照以上的大顺文书和清军文告中当时交战双方当事人记载的时间和地点,似乎《明史》中李自成战死通城九宫山可信度颇高。
根据明史记载,1645年4月中下旬,败退至江汉之地的大顺军又被追击而来的英王阿济格所率的八旗军在武昌击败,李自成部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等重要将领或被杀、或被俘,李自成残部则顺长江而下撤退。此时,李自成或可南下岳阳、长沙,或穿过大别山与幕阜山的长江水路东进以压缩南明,再则可经幕阜山、九岭山进入江西。通城正好处于此一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通城本有政府为李自成修的墓。但是墓地修成后,又有人提出李自成是在通山县高湖牛迹岭战死的。因为当时史料有限,所以未经过实地考察的专家们便同意了此说法。后来,郭沫若就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将“通城”改为“通山”。从此,李自成殉难”通山说“便取代了“通城说”。1979年,为开发旅游业,通山县在高湖乡小月山下新建了一座闯王陵,并派人到通城县李自成墓前拓取郭沫若所题的李自成墓志铭和“李自成之墓”的碑石,并将其中通城县的“城”改成通山县的“山”,重新錾刻碑石,分别立在新建的闯王陵内和一个无主坟旁充作李自成墓。1988年,这个新建的闯王陵被国家文物局报送到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而通城县的李自成墓因得不到有效保护于1992年遭山洪冲毁。
关于李自成的下落,历史教科书等正史中说得清清楚楚:在退兵湖北一带时,在湖北九宫山被当地地方武装杀死。
当时很多人对此说持怀疑态度,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发现李自成的首级;二是当时李自成虽然兵败退居湖湘,但手下仍有几十万人马,在九宫山一带也有数万部队,不可能死于民团之手。
1980年代初,我读了一篇清人笔记,上面记录了李自成的下落。当时资料和信息很少,读到这样与教科书观点不一致的文章非常新奇,当然也很兴奋。笔记中这样记载,清初湖广举人张某到云南某地担任同知,赴任途中路过湘西澧州,探访一深山古刹,和庙中老方丈谈及天下大势及风俗人情,甚是投己,遂成忘年之交。几年后张某升任江西抚州知府,路过湘西时又去庙中探望老友,不料老方丈已经圆寂。老方丈的弟子对张某说:“我师乃明末赫赫有名的闯王李自成,兵败后到此出家为僧。当年在湖北九宫山替死者乃其部将孙某。”张某听罢大惊。乾隆年间,澧州知州何某听说了这个传闻,亲自到那座名为夹山寺的古刹探访,他在庙中见到了当年那位老方丈的画像,据说方丈名为“奉天玉和尚”,而李自成曾经自称“奉天倡议大元帅”,其中隐含“奉天王”之意,何某据此认为奉天玉和尚就是当年的李自成。
何某之说流传甚广,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章太炎曾到夹山寺寻访,寻得奉天玉和尚所遗梅花诗5首。章太炎据此考证,奉天玉和尚极有可能就是李自成。1981年8月,湖南文物考古部门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和尚墓,墓中一瓷坛装有方丈遗骨,据考古认定,此遗骸数据与史料记载中的李自成极为相似。后来,当地在夹山寺旧址重修寺院和闯王陵墓,并将古刹更名为“夹山灵泉禅院”,门前有这样一幅题联:“寺古追唐宋,林深隐帝君。”
李自成究竟是殒命九宫山,还是出家夹山寺,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关于李自成兵败后下落之谜,大概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九宫山说,其二是夹山说。
一、九宫山说
对于李自成在九宫山上的死亡记录,在阿济格向清廷的奏报以及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对唐王的奏报均有提到。
阿济格在奏报上写道:“反兵逃窜至九宫山中,我军随后搜遍全山,不见李自成,李自成身边的随从共20人被困,自缢而死。派遣自见过李自成者。前往辨认,但尸体腐烂不能够看清,是生是死,继续追查。”
而何腾蛟所写的奏报中这样说:“在九宫山已将李自成斩首,首级不慎丢失。”
二、夹山说
相对于九宫山说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夹山说就显得权威的多。
史学家们在澧县发现建有奉天玉和尚的墓地,并且有骨灰坛出土,同时还发掘到“永昌通宝”铜币,而永昌则是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年号,以及发现刻有“永昌元年”字样的竹制扇骨、铜制熏炉等文物。
根据史学家称,奉天玉和尚墓出土的符碑上面,刻有四句四言偈语,十分接近于李自成的家乡传统随葬符碑,其中有三句和在他家乡出土的一块符碑上的三句偈语完全相同。
不过这两种说法都是猜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说明,所以闯王李自成的最终下落究竟如何,这还是史学界的一个谜,暂时还没有解开。
不过既然有这两种说法,那么大家选其中一个相信就好了,毕竟是几百年前发生的事情,深究也没什么意思。
从陕西逃出来后,李自成驻扎在荆州的一个汉水小镇,得知左良玉已经病逝,左良玉的20万大军从武昌撤退到九江,向南京开进去保护明朝一个福王。刘宗敏的兵则向咸宁、蒲圻一带游击,李自成下令各军10万以上人马向武昌开进,占领了武昌。
但是武昌是一座空城,城中百姓多逃亡进大别山,城内外除了大顺军外几乎别无他人。李自成登上蛇山,看大顺军在各处山头建营寨,李自成感叹道,武昌果然险要,北有大别山,南有长江,遏制南北。宋献策也说此地可以固守,于是汉阳、大君山、小君山、鹦鹉洲等地都分兵把守。刘宗敏说,固守固守,不守又怎么样,如今虽然还有10几万人马,可都不顶用。
大顺军此刻其实已经成了惊弓之鸟,遇到清军纷纷投降和逃跑,士气低落。李自成来到汉阳劳军,发了1万两银子、1万多匹绸缎,但是军士无粮饷。李自成的部下多是陕西人,不是陕西的就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水田、河沟环境,下雨天地上泥泞不堪,蚊子成堆。宋献策鼓励李自成坚守下去,李自成却说,众人都逃去,军师你逃去我也不怪你。宋献策很惶恐,第二天与刘宗敏商量,上报说,天降祥瑞,请把武昌改名为祥府,以安众心。
李自成现在寄希望于皇后高秀英的20万人马,他们进入了四川现在正在向湖广靠拢。不久,清军攻陷武昌,李自成逃到富池口,刘宗敏和宋献策都被擒获。李自成在江西瑞昌、龙开河一带遇到白旺的人马,约3000人,这支军队训练较好,多是湖广人。白旺跟随李自成一年多,也是陕西人,但不是延安府人,李自成对他们似乎并不信任。他带领几百人离开白旺向湖北通城县九宫山进发。因为,在那里他可以打探到高秀英的消息,并收拢旧部。但是清军已经在九宫山设下埋伏,李自成部下被打散,他一人一马逃出来,在一个山洞里好几天躲过了清军追捕。他出来后,遭到当地乡勇的袭击,被杀害。杀他的程九佰等人并不知道杀的是李自成。
李自成从一个快递小哥,造反一跃成为了大顺国的皇帝,结果,刚进北京城才一个多月,就因为手下马仔玩了吴三桂的女人,一片石大战就把江山给丢了。所以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不光要管住自己,更要管住自己的马仔。
李自成和吴三桂跟满洲人打群架打输以后,一路从退出北京开始,就在河南、陕西被吴三桂追的四处乱窜,最后一路败退到湖北咸宁的九宫山时,一不小心跟当地的保安队发生了遭遇战,最后战死而结束了这虎头蛇尾的一生。
战死九宫山是官方普遍说法,还有另外几个版本,有说被追到湘西,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常德,无路可走时在常德的夹山寺出家当了和尚。还有说跑到四川青城深山老林里的,反正前面的情形都是大致相似,从山海关外的一片石战败以后,就一路难道,至于逃难去了湖北或者湖南还是四川,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本来创业都成功马上去纳斯达克都要敲钟了,结果阴沟里因为女人翻船,所以至理名言:不要乱玩女人,创业要听投资人劝,才能做一个对得起社会、家人和一直帮助你的人。
李自成最后的下落是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被地主武装突袭而亡。事情原委是这样的,李自成的江西老营被清军攻破后,实力大损,东下的去路已被清军截断,准备渡河的数万船只也被清军掠夺一空,多铎部的清军更是马不停蹄的直趋南京。李自成平定东南伺机再起的计划被迫改变。不得不转向西南方向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西北进入湖南。1645年五月初四日,李自成在行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探查军情的时侯突遭当时地方武装袭击,负责扈卫的二十八名战士也在这场战斗中同李自成壮烈牺牲,义子张鼐和一个刘姓伴当逃了出来。
导致李自成牺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李自成虽然贵为大顺皇帝,但是仍然未能脱离农民起义军的桎梏,行军打仗依然喜欢身先士卒,崇尚事必躬亲。所以只身犯险,最终遇难。
第二,李自成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严格来讲李自成只所以敢只身犯险,主要原因是觉得身后有数万大顺军就在身后。虽然大顺军退出了北京,也在最近的数次战斗中被清军击败,但主力尚存,实力犹在,因此地方武装是断然不敢与大顺军为敌的。他的这个想法没有错,以地方团练武装的实力肯定不敢侵扰大顺军主力,但对于脱离大部队的小部分力量定然不会手下留情。
第三,地方武装不知道对方就是名震天下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假如他们清楚对方底细,以地方武装这些乌合之众是无论如何不敢对李自成下手的,况且以常理而论,李自成虽然身边人马并不多,但主力肯定就在身后,他们不会自取其祸。
李自成牺牲的消息传到南明小朝廷后,多数人表示不解和疑惑。何腾蛟就说:“闯势实强,闯伙实众,何以死于九宫山团练之手?诚实有故。“乡兵初不知也,使乡兵知其为闯,气反不壮,未必遂能翦灭!”而且据史料记载,李自成是被乡兵用铲打死,由此可见这股地方武装的力量根本不值一提,竟然把干农活的铲当作武器。李自成牺牲的消息传到大营后,“满营聚哭”,大顺军遂对这股地方武装展开了报复性打击,史载“毁戮四境”。
关于李自成的归宿,在明末清初的一些史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记载,后来又有好多民间传说,直到现在史学家们仍然争论不休。
不过,在九宫山被伏兵乱刃截杀的说法比较多一些。也就是说李自成被害这一点是受到认可的,但地点有两种意见。开始认为是在通城县,郭沫若先生还在通城县李自成墓做了《甲申百年祭》的题词。但在1954年通山县一名小学历史老师根据当地的传说进行了考证,认为李自成是在通山县牺牲的。金毓黻等赶往实地考查,并以清初隐士王夫之所写的《永历实录》为依据,证明李自成死于湖北的通山县。
另一种说法是李自成在石门夹为僧,这一依据最早记载是乾隆年间的澧州知州何璘,他所写的《书李自成后传》中称,石门夹山寺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自从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奉天玉和尚文物后,史学界把九宫山“通城县”、“通山县”说转到了“夹山寺”说。他们认为“奉天”非一般法号,其次,从塔铭看出,奉天玉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李自成已经死亡”的流言是李自成自己造的。石门夹山地形险要,是避身隐若之地。另外,陕西师大对夹山寺碑文隐语进行了破译,认为“金鞍玉镫马如龙”暗指李自成,“听三公话政酞”隐喻着“闯王陵”三个字,因此,奉天玉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最后下落成谜
崇祯十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年: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建立大顺政权、多尔衮率清兵入关都在这一年,也就是1644年。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同年三月十五,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军北京,居庸关总兵唐通投降;第二天,到达昌平焚毁明皇陵;第三天,到达北京城下;第四天,守门的太监曹化、淳献打开城门迎李自成,农民军开始攻打外城,崇祯帝命其三个儿子更衣出逃、逼皇后自缢、剑砍公主、又杀妃嫔数人,然后换上便服,出逃失败;第五天,内城陷落,崇祯亲自响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崇祯见大势已去,便与太监王承恩对缢于煤山(景山)寿皇亭树下,史书记载他死之前“自取冠冕,以发披面”。
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明末,苛捐杂税,还流行着多年大瘟疫,官场贪腐,再加上经历了明军和农民军战争之后,已民不聊生,李自成自打进了北京城,首先要做的是休养生息,或者平定当时的外患清军吧?然而李自成没有。
他确实做了几件事,但没有一件是为了百姓。
有人说为什么历史学家们不认可李自成这个皇帝、不认可大顺王朝,我想这就是一方面原因。
他做了哪些事?
史书记载,李自成拷掠明朝官员,交赎金,还有指标。据说当时有个大学士叫魏藻德,说我没那么多银子,结果酷刑五日夜,脑裂而死。据说,当时搜刮了7000万两白银,这个可能就是虚数了,但由此可见,当时搜刮了不少。
再一个,原来大顺军也算是军纪严明的,结果进到北京之后就无法收敛了,本来他们也不是正规军,京城可不同于别处,这么繁华这么多美女,哪还记得军纪?掳掠妇女,抢掠妃嫔。
特别是他的大将刘宗敏,抢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这使得本来已经打算归顺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立刻反叛,调头去了山海关。
四月,李自成亲自率领大顺军气势汹汹地赶往山海关,镇压吴三桂的叛乱;与此同时,多尔衮率八旗军也已经星夜兼程地也向山海关扑来。
小小的山海关一时之间汇集了三支当时最为强大的军队,结果父亲吴襄还在李自成手中的吴三桂剃发降清。
李自成的大顺军腹背受敌,陷于吴三桂和多尔衮两军夹击之中,死伤遍地。
山海关一战打了两天,最终以李自成失败告终。
李自成率领残余就往北京撤,多尔衮的八旗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就往北京追。
李自成撤回北京时先杀掉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后匆匆在紫禁城的武英殿举行登基典礼,随即收集金银财宝,装车,放火焚烧紫禁城,并撤出北京,往西走了。
传言,这批宝藏足足有九驴十八担。
李自成在逃亡途中数战数败,转战南北,于1645年行军至湖北九宫山时,据称已自缢身亡。
但是直到现在,关于李自成的行踪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为什么?
这要从阿齐格的奏报说起。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向西逃亡。
英亲王阿济格、罗洛宏吴三桂、尚可喜等人率领大军追击李自成,一路打一路追。
有文献记载,阿济格的军队把李自成故乡的百姓屠戮一空,并且破坏了李自成宗族的祖坟。
多次交战,李自成均大败,逃入九宫山,便不知所踪。
清军进山搜寻,四处通缉,毫无结果。
阿济格俘获李自成的两个叔叔及婶婶、刘宗敏及他的妻妾、军师等人,并且缴获金印一枚,还有其他物资,并将李自成的两个叔叔和刘宗敏斩于军前。
随后不久,阿济格后向清廷的奏报,一共两次,内容还不一样:
第一次奏报:被擒的李自成的部卒说,(李自成)兵力穷,窜入九宫山,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
第二次奏报:“因遗素识李自成者往认其尸(安排见过李自成的人去认尸),则尸朽莫辨(尸体腐烂已看不清容貌),或存或亡,还另行查访。”
这两次内容完全不一致的奏报,让摄政王多尔衮大怒,认为阿济格是在有意欺瞒,于是将他降为郡王。
由此可知,作为追杀李自成的主帅,阿济格也不确定李自成到底死了还是没死。
清廷则严令陕西、湖北的官吏“俟再查验,防闯逆复燃”。
阿济格在摄政王多尔衮病重时,欲夺摄政王位之事,结果败露遭到幽禁,阿济格最后被顺治皇帝赐死。
因这两封奏报,到后来乾隆帝还在跟他算旧账:往追流贼,谎报已死。
乾隆帝:"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这说明什么?说明清朝庭一直都没有确认过李自成到底死没死。
那么,李自成当时是生是死?倘若未死又去了哪里?惊世宝藏最后的归属地是哪呢?
历史上关于李自成的生死传闻颇多,因为“尸朽莫辨”,连《明史·李自成传》也无法搞清其殉难经过。
直到现在,关于李自成的行踪大致有两种说法:“九宫山身亡说”和“出家为僧说”。
说法一:九宫山身亡
据《明史》、《南疆逸史》等史籍记载,李自成逃进九宫山后,队伍已经七零八落了,到最后仅剩不到20人,李自成本人被程九百等乡民所杀。
明末清初费密所写《荒书》的记载:
自成亲率十八骑,由通山县过九宫山岭,即江西界。乡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散。自成独行至小月山牛脊岭。会大雨,自成拉马登山岭。
山民程九百者下与自成手搏,遂碾转泥泽中。
自成坐九百臀下,抽刀欲杀之,刀血渍,又经泥水,不可出。
九百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铲杀自成,不知其为闯贼也......”
支持这个说法的,涉及一个证据,就李自成侄子李过的通令:
通令:
限期九宫山民火速出首凶徒或擒解吾军前,如三日后仍无声息,吾将屠村三日,誓报此讐。——永昌二年五月二十日 (李过私印)
这样看来,难道李自成真被程九百杀了?否则李过为什么怒到要报仇,甚至打算屠村?
但是《程氏宗谱》却这样记载: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
根本没有提到程九伯杀死了李自成,只是说杀死了李延。
这李延又昰谁?会不会是李自成的别名?或者《程氏宗谱》因为某种原因误写?
还真不是。
可信史料恰恰证明李延确有其人,并且,并不是李自成。
通山县《程氏宗谱》记载程九伯杀死的是李延;通城县《金氏宗谱》记载:“又有李延、李自成流寇猖狂”;《通山县志》记载“九宫山北有李延墓”;
所以,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了。
当然,“九宫山说”中还有“自缢”的说法。
但是,史学家们都认为李自成自缢的可能性并不大。
反观李自成17年的起义过程,参加过大大小小不少战争,并且也经历过部下仅余18人的时刻,当时他是怎么做的?隐匿起来,伺机再起。
所以,这样看来,李自成兵败自缢的可能也并不大。
民间更倾向于李自成“出家为僧说”。
说法二:出家为僧
民间有个传闻,说什么呢?
曾有个姓张的举人,在一石门夹山古庙中偶遇了奉天玉和尚,两人是一见如故。数年后他晋升江西抚州知府,途中又去了趟古庙,想拜访下奉天玉和尚,哪知道他已经圆寂了,这时和尚的徒弟指着悬挂的画像说:“大人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明末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当年九宫山死的是他的替身。”
所以,李自成逃禅石门夹山“出家为僧”一说,流传极广。
有人认为李自成当时并未死在九宫山,而是假死脱身,逃到湖南澧州
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澧州志林》收录的文章称,李自成兵败后,独自逃窜至石门之夹山寺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
这个夹山寺,原是一座唐代古刹,而奉天玉和尚墓葬中发现的砖刻《塔铭》,寺中发现奉天玉诏,更有密室发现的石雕龟形敕印。
敕与诏一样,只有君王能用,并且李自成曾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这一切似乎进一步证实了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本人的事实。
这些无疑构成了此说的有力佐证。
持此说的另一依据是从战略推理上得出来的,认为李自成去当和尚,是迫不得已,是为了联合大明抗清。
相传李自成派人往南明送信,想联合他们一起抗清。
南明拒绝了,李自成逼死了崇祯皇帝推翻了明朝,这对南明来说是国恨家仇,怎么可能同意呢。
这时有人出了主意,李自成诈死,部下跟南明之间也就没了隔阂,所以李自成就采纳了这个建议。
但是这种说法也被否定了。
原因是奉天玉和尚碑文上写的是顺治初年来到寺中,这与李自成兵败差了7年;另外,李自成曾伤了一只眼,而奉天玉和尚与当地官员很熟悉,从外貌特征没有与李自成相符的地方,毕竟这么多人不可能认错人;
至于战略上来说,专家认为,李自成若是活着,他的部下不可能乱做一团,不是归顺大清就是归顺南明,或者刚刚归顺大清后又叛清投明的,这根本没有李自成还活着的迹象。
2007年在大顺军后裔家中, 专家发现各类大顺文物300余件,其中有一块碑刻现收藏于通城县博物馆,其中四句诗文写道:亡吾闯王九宫山,血海深仇恨不消。灭绝通城县贼人,岂能还吾闯王魂?
落款为永昌二年。
但是,仍然没有记载李自成到底如何身亡的。
李自成的下落, 最终成为历史上一件悬案。
谢谢邀请回答!
李自成的归宿?
李自成,以明帝国驿卒出身,相当于今日邮政局邮递员,因明帝国财力不逮,裁撤驿卒而造反,“闯王”横行天下,攻进北京,大明帝国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把明帝国埋葬,但一介农夫的局限性,未能把握时局,政治、战略的错误,而不敌满清,江山拱手满清,皇位未温,狼狈惨逃出京。
民间说法,多种多样,如题主列出的出家大和尚之说,不一而足,但无确凿证据,只能一笑而过。
而且,近年来,花样翻新,题主的李家谱说,好象远在甘肃,而且,隆重推出,祭祀活动频仍,怎么说呢,聊当戏说!
历史上,比较可靠的、公认的说法,还是李自成败逃中,身边武装力量微弱,人困马乏,强弩之末,于湖北省通城县九宫山遭遇地主武装袭击身亡。
仅供参考。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e3c60002c7859744b011", "vname": "", "vid": "v02016ad0000bf2kl3b82vuek6ufe7g0", "thumb_width": 360, "src_thumb_uri": "e3c20006bf3f40095885",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e3c60002c7859744b011",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8.265,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636968}, "ultra": {"duration": 8.265, "h": 1024, "subjective_score": 0, "w": 576, "file_size": 994807}, "normal": {"duration": 8.265,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403341}}, "md5": "d6dc4340972c30d4a6f248ee7edc1f1e", "duration": 8.265, "file_sign": "d6dc4340972c30d4a6f248ee7edc1f1e", "thumb_uri": "e3c60002c7859744b011", "vu": "v02016ad0000bf2kl3b82vuek6ufe7g0"} --}
李自成的最终结局是几百年来人们想弄清楚的一个谜案,不过因为时代久远,留下的资料有限,因而关于李自成的最终结局至今仍然是以猜测为主。
今天,我们就来列举一下李自成的最终结局有哪些版本的说法呢?
首先第一种是清朝的官修史书《明史》的说法,李自成在兵败北京后,率余部难逃,最终在湖北的九宫山被当地村民围困,最终自缢而亡。不过,《明史》的说法并不可靠,因为《明史》本身的可信度就是存在问题的。
民间的关于李自成被围九宫山的说法是李自成最终被当地的地主武装给杀害。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自成最终隐居山林,落发为僧了。在被围九宫山期间,李自成在部下的掩护下得以顺利逃脱,最终在石门的夹山寺落发为僧。这种说法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比如金庸所写的《鹿鼎记》里面就曾经这样描述李自成的结局。
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李自成的最终结局是什么了,李自成最终结局到底怎么样,重要不重要呢?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自成的例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