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基因比对显示与舟山蝙蝠的类SARS样冠状病毒相似度最高,为88%,一时间,让蝙蝠这个奇特的生物成了热点,蝙蝠是多种病毒的天然宿主,携带多种多样的病毒基因库,而为何携带大量病原体的蝙蝠自己却安然无恙?
蝙蝠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类物种“翼手目”的总称,其具有一千多个物种,以人类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像鼻病毒、冠状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十多种来算,一千多个物种携带大量的病毒就不足为奇,像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也都是蝙蝠。此外,蝙蝠的免疫系统较强,通常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过强便会攻击自身而产生自身免疫病,而蝙蝠其独特的免疫系统可以使之拥有较强的免疫力抵抗病毒,又不会对自身产生影响。
多省市启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中的肺鼠疫、肺炭疽(原系食草动物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尚未发现的传染病等都是原寄生于其他物种间的病原体跨物种传播到人类,在人类中形成大范围的扩散和流行,那么原来就携带这些病原体物种为什么没有因此造成大面积的伤亡呢?
我们把宿主分为三种:
1.原宿主:指病原体原寄生的宿主,可以在该物种内传播但不一定使其致病;2.中间宿主:可以由其他物种传染,也可以传染给其他物种的宿主
3.终末宿主:可以被其他物种的病原体传染,但不会传染给其他物种,在该物种间传播,通常具有较高的传染性。通常原宿主与病原体间由于长期的进化与适应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可不使宿主发病或症状轻微,而其传播到达终末宿主时由于缺乏了相互适应的过程,其发病的环节中体内的免疫系统不能及时的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类似于外来生物的入侵,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
如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再一次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不同的物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与自然和平共处,一味的破坏其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我们人类自食恶果。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如果蝙蝠携带的这些病毒,它无法抵抗,那蝙蝠这个群体可能就无法生存了。就像苍蝇一样,虽然它很脏,但是它却生存的好好的,这也就是俗语说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在最开始的时候,肯定有一批的蝙蝠不能防御这些病毒,于是它们都死亡了,而会有一批能防御这种病毒的蝙蝠,它们就生存、繁衍开来,所以现在大多数蝙蝠虽然携带病毒,但是自己却没有事。非要说具体的机制,那肯定是蝙蝠有一套针对这些病毒的免疫系统。
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吗?蝙蝠本身就是野生动物,而且它们的生存的能力特强,人也是动物,但是人比野生动物娇嫩的多,抵抗力也是太弱了,只要有什么致命的细菌入侵,基本上都是扛不住的。
很多对人可以造成伤害的细菌在动物身上只是寄生而没有发作,他们一样在破坏宿主的某一些细胞或者在吸取宿主的营养,但是对宿主却没有造成致命的伤害。人的免疫能力是会跟病毒对抗的,而人的器官只要有外来的细菌入侵,基本上都会有很大的反应,抵抗力不强,而且不允许外来的致命的细菌留存在体内,这就造成了剧烈的抵抗。而在抵抗的过程中,内脏受损甚至致命,这也是可以预料的到的。
其实野生动物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寄生细菌或虫子寄生在宿主的身上,如果宿主不够强大,很容易就会被寄生的细菌和虫子给吸干而致命。
细菌和病毒是不会考虑你究竟是不是它们终身的宿主,它们只是偶然的机会传播到你的身上,它们要生存要繁衍后代,所以不断地复制,不断的传播,至于宿主会不会在短期之内丢命,这是它们是绝对不会考虑的问题。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可以自由飞翔,直到一百多年前,才借助飞机的发明,飞上了蓝天。
而蝙蝠是唯一可以靠自己飞翔的哺乳动物。它没有翅膀、没有羽毛,靠着自己的翼手“展翼飞翔”。
蝙蝠在飞行时耗费能量较多,体内温度升高,可达41℃。部分学者认为如此高温,将使蝙蝠体内的病毒不易复制,从而不会发病。
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Miller等用6种蝙蝠作验证,分别在37℃、37℃~41℃、41℃培养丝状病毒(包括马尔堡、埃博拉病毒属的5个种)。结果显示,当温度达到41℃时,上述丝状病毒的复制并不受影响。实验间接证实蝙蝠飞行时,体内温度升高并非是蝙蝠携带病毒而不发病的主要因素。
蝙蝠飞行时体温可以升高
蝙蝠具有编码表达I、Ⅱ、Ⅲ型干扰素的能力,而且所表达的干扰素时刻处于“激活”状态。
而人类的免疫系统,只有在受到“敌人”的攻击后,才会启动免疫反应,激活干扰素和NK细胞。
蝙蝠干扰素的作用与人类也并不相同,蝙蝠干扰素对病毒的复制起限制作用,相关基因可对自身损伤进行修复,并不与病毒主动厮杀,不产生炎症反应。
人类的干扰素则与病毒拼命战斗,阻止病毒入侵、杀灭和清除病毒。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战斗不可避免地对身体造成一定伤害。
蝙蝠族群有些飞行能力,活动范围广,传承历史悠久,蝙蝠接触到各种病毒的机会广泛,而且蝙蝠是一种群居性动物,一只蝙蝠获得一种病毒,可以很快传染给一群蝙蝠。
哪些无法适应体内病毒的蝙蝠可能会死去,只有能与病毒和平相处的蝙蝠生存下来,“生儿育女”,延续后代。这样,一代代蝙蝠传下来,身上能携带的病毒就越来越多。当然,不同族群的蝙蝠,携带的病毒也并不相同。
传说吸血鬼可以变身蝙蝠,是一种文学创作
蝙蝠属于哺乳动物纲中的第二大目——翼手目,是世界上唯一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据报道,蝙蝠可携带200多种RNA病毒,近十几年来,一些对人畜具有高致病性的病毒陆续在蝙蝠身上发现,如狂犬病病毒、SARS、MERS、埃博拉病毒等,包括这次爆发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推测也是来源于蝙蝠。
对于蝙蝠长期携带大量病毒而自身不致病的原因,目前仍未十分明确。查阅文献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推测,飞行温度和自身免疫因素,但也有反对的声音。
1.飞行温度
有科学家推测蝙蝠飞行时需要耗费的能量较多,这就使得蝙蝠的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1℃,而蝙蝠身上携带的病毒大多不耐热,在这种温度下病毒不易复制。但这种说法也有质疑的声音,一是蝙蝠并不总是在飞行的状态,而且蝙蝠有冬眠的习性,在寒冷的冬天正是病毒复制的活跃期,蝙蝠冬眠时是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应会致病。二是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使用6种蝙蝠细胞株,分别在37℃、37℃-41℃和41℃以上培养丝状病毒(包括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属的5个种),结果发现即使当温度达到41℃时,上述病毒的复制并不受影响,从而间接证实蝙蝠飞行时体温升高并非蝙蝠携带多种病毒而不致病的主要原因。
2.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可能更靠谱一点,科学家通过对蝙蝠基因组研究发现,尽管蝙蝠的基因组与其他的哺乳动物有许多相同的成分,但是蝙蝠所使用的方式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而且蝙蝠身上包含的某种基因比其他哺乳动物更多,这种基因有助于抵抗入侵病毒对自身的伤害。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这种基因只有在身体受到威胁时才会被激活,而在蝙蝠身上是处于永远激活状态。
为什么蝙蝠会具有更多这样的永远激活的基因?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蝙蝠在飞行时新陈代谢水平比静息时高好几倍,这样的新陈代谢水平会破坏体内许多细胞的DNA,所以蝙蝠需要更多这种基因来产生修复蛋白去修复DNA,所以这种基因在蝙蝠身上被持续激活,也正是这种修复能力很强的基因存在,使得蝙蝠被病毒感染后不会致病。
无论如何,蝙蝠身上携带着大量病毒是已经被证实的,从SARS病毒到MERS病毒,已经证实蝙蝠是病毒源头,甚至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也疑似和蝙蝠有关,所以我们最好远离蝙蝠,更不能食用,远离野生动物,敬畏自然和生命!
关于NLRP3炎性小体被抑制的论文
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是在机体细胞受到病毒等微生物的刺激以后产生的,其主要作用就是抗病毒。目前在临床上,干扰素主要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治疗。
研究人员对蝙蝠的干扰素基因进行测序,发现这些基因在没有受到病毒刺激的情况下,也能够不间断的表达。这也就意味着,在蝙蝠体内可以不源源不断的产生干扰素,用来抗病毒和保护DNA的稳定性。
关于蝙蝠细胞不间断表达干扰素的论文
任何物种在其进化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必然性和偶然性,所有的进化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当时的环境。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也是唯一一种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飞行给蝙蝠带来的好处是能够跨过某些特殊的地形,但是蝙蝠的这种飞行并不像鸟类的那种可以轻松长程飞行,蝙蝠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就好比人在短时间内做剧烈的运动,体内就会产生大量氧化自由基,而这些氧化自由基会损伤蝙蝠的DNA。这样就有可能会导致蝙蝠的癌症发病率更高,寿命更短,但实际却是蝙蝠的平均寿命长达40年,并且癌症是发病率极低。
科学家在对蝙蝠的基因进行测序的时候,意外的发现,蝙蝠有一段特别集中的DNA损伤检查点的基因段。我们知道动物的细胞在进行工作或者增殖的时候,其DNA的双螺旋是需要解旋打开的,这个过程就会有基因突变的危险。其实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并不低,但是细胞内具有一些检查修复功能。而蝙蝠的DNA修复功能就非常的强大。
关于蝙蝠飞行进化出超强的DNA修复能力的论文
协同进化使蝙蝠具有特异的免疫机制,也使蝙蝠成为巨大的病毒库。蝙蝠是多种人畜共患病毒的自然宿主,携带着多种可引起人类严重的脑炎(亨德拉、尼帕)和肺炎(尼帕、MERS、SARS、2019-nCoV)的病毒。
1.自然宿主与病毒之间协同进化。
冠状病毒与蝙蝠宿主之间,这两个古老的生命体,在漫长的进化长河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进化的一种长久的进化关系。就像人体肠道内有大量的微生物,人体和这些肠道微生物协同进化,相安无事;就像大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奔跑的速度都在提快。同样,人的肠道内也有与人体协同进化的病毒,人就是这些肠道病毒的自然宿主,动物感染了这些人类肠道病毒,也会发病。
大彗星兰长长的花柱&蛾的长喙,两者协同进化
2.蝙蝠进化出一些独特的先天性免疫机制。
自然宿主具有多种免疫机制,可以避免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功能下降。自然宿主可以通过下调重要免疫细胞群上的病毒进入受体,以保护它们不受感染并保持长期免疫功能。保护这些细胞对蝙蝠维持免疫稳态、粘膜屏障完整性和淋巴组织结构很重要。
蝙蝠体内的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 IFITM3)限制病毒进入蝙蝠细胞。干扰素诱导性跨膜蛋白3( IFITM3)是一种限制因子,它能阻止通过酸性内涵体进入途径的大多数病毒,阻止这类病毒进入蝙蝠细胞内。
蝙蝠体内能够产生干扰素β,干扰素(IFNβ)对病毒的复制有抑制效果,具有抗病毒活性。那么什么是干扰素 β(IFNβ)呢?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包括α-(白细胞)型、 β-(成纤维细胞)型,γ-(淋巴细胞)型。干扰素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通过长期的协同进化,蝙蝠进化而成的先天免疫机制,可通过限制病毒进入自身细胞和限制进入细胞的病毒复制,两方面来阻止病毒的大量复制,从而免受感染。所以病毒在自然宿主中,只会引起很微弱症状,甚至没有症状。但当病毒从蝙蝠传给其他动物或人时,由于其他动物和人没有产生这种长期进化的抵御机制,便会导致疾病。
参考资料: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medicine-and-dentistry/natural-host
2.崔杰. 关于蝙蝠携带冠状病毒以及乙脑病毒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孙晓敏. 蝙蝠和猪体内的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限制流感病毒和狂犬病病毒进入细胞[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6, 44(5):89-89.
4.梁英子. 蝙蝠Ⅰ型干扰素的克隆、表达和抗病毒活性测定及免疫应答研究[D]. 2013.